天水伏羲庙和淮阳太昊陵都是为了纪念伏羲而建造的,但它们在建筑风格和文化内涵上存在一些区别。
首先,天水伏羲庙位于天水市中心,占地面积没有伏羲陵大,但建筑更宏阔,保存也较好。在文革期间,天水伏羲庙得到了较好的保护,许多古建筑得以保留。庙内有大柏树,这些柏树都有几百年历史,显得更加古老庄严。
相比之下,淮阳太昊陵的规模更大,但建筑历史相对较短。太昊陵在建筑气势上更加宏大,陵墓区域较开阔,建筑密度较高。
在文化内涵方面,天水伏羲庙被认为保存了较多古建筑的传统风格和特色,是传统建筑文化的瑰宝。而淮阳太昊陵则更多地体现了后期的建筑风格和地方特色。
总的来说,天水伏羲庙和淮阳太昊陵各有其特色和价值,游客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选择参观。
建筑都是明朝建筑,天水伏羲庙保存尚好,建筑构思精密,特别是主殿八卦凿井,窗花雕刻等,淮阳太昊陵规模宏大,后期的建筑较多
说的是,天水是出生地。淮阳是生活地。根据地形(以前是黄河滩),土壤,和古迹,文化传说,生活在淮阳可能性大。而天水是上游,出生天水划船到淮阳可能性也大。对,我是这样理解的
据《陈州府志》记载:太昊陵在春秋时已有陵,汉以前有祠。唐太宗李世民于公元630年(贞观四年)颁诏“禁民刍牧”。公元954年(五代周世宗显德元年)禁民樵采耕犁。宋太祖赵匡胤于公元960年(建隆元年)置守陵户,诏示三年一祭,牲用太牢,造祭器。公元966年(乾德四年)诏立陵庙,置守陵户五,春秋祀以太牢,御书祝版;公元971年(开宝四年)又增守陵户二,以朱襄、昊英配祀。此后,陵与庙祀.日见崇隆并有御祭。元朝,祀事不修,庙貌渐毁,至元末已荡然无存.宋以前的建筑仅留下一块传为苏东坡的妹妹苏小妹巾书的墓碑。
公元1370年(明洪武三年),朱元璋访求帝王陵寝,太昊陵首列第一,四年,驾幸陈(今淮阳),御制祝文致祭。八年,遣官行视陵寝。九年,复置守陵户。公元1448年(明英宗正统十三年),知州张志道奏立寝殿、廊庑、戟门、厨库、宰牲等房;公元1462年(天顺六年),复加修葺,立后殿、钟鼓楼、斋宿房,又作三清观;公元1470年(成化六年)增高钟鼓楼、彩绘殿宇;公元1576年(万历四年),输币三千金,又大修之;公元1745年(清乾隆十年),发帑银八千两,大为修葺。至此,内外城垣,规模宏大,殿宇巍峨,金碧辉煌,定成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