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斩侄子是真的吗?

自动
2025-02-14 07:09:10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不是真的。

包公铡侄是京剧中的剧情,是为了体现包公铁面无私而设置的剧情,历史上并没有这么一回事。包公来自宋朝,而“包公戏”在元朝风靡全国。事实上,作为一部在元代才逐渐形成的戏剧,《包公戏》中的大部分故事情节都是由民间创造的,并且在传播过程中添瓦加转。

尽管内容越来越丰富,但它早已脱离了包公的真实事实。为了提升包公的形象,后人在故事里强加了一个“大义灭亲”的故事,即包公的侄子因腐败和渎职而被曝光,包公亲自接手了他侄子贪污和乱用权利的案件,并在发现他的侄子犯下了许多罪行后下令将其斩首。

根据历代司法制度,这在宋代是不可能发生的。包氏家族一直遵循着一个祖传的信条,即包氏家族后代中的任何腐败分子都不允许回到他的家族,也不允许在他死后埋葬包氏的祖坟。那些不遵守这一戒律的人不配成为包家的后代。

此外,家训一直被刻在石碑上,竖立在主厅的东墙上,向后代展示,包家的后代一直严格遵守家训,包公的儿子和孙子是诚实正直的官员。因此,包公没有接受贿赂和违反法律的侄子,也没有通过正义杀害亲戚的事情。

即使包拯确实有一个行为不端的贪官侄子,包公也没有机会亲自受理此案。宋朝的司法系统在这方面有非常严格的要求。在审理家庭案件时,必须强制避免这种情况,在每一个审理过程中都不允许干预。

扩展资料:

除了包公的侄子是后人所杜撰之外,包公的故事中,还存在很多虚构之物,如三把御赐铡刀和可以上打昏君下斩奸臣的尚方宝剑。

事实上,宋朝并没有给大臣们赏赐什么尚方宝剑,更不用说随意杀人的权力了,明朝万历年间,有一过一次尚方宝剑的记录。是皇帝特别批准了,持有这把剑的人拥有先斩后奏的特权。

包拯的三把御赐铡刀是平民想象的产物,铡刀自古以来就不是正式的行刑工具。最有可能的是,当时的文人脑洞大开他们自己想象的,他们觉得铡刀不仅适合割草,也适合行刑,这才给包公送了一套铡刀的刑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包公铡侄

回答2:

真的
包勉是包公的侄子,由于他贪赃枉法,包公把他给铡掉了。这是一个比较简单的案件。他的嫂子骂他人兽不如,因为包公从小父母双亡,是由他嫂子抚养起来的。像母亲那样对待他,他与他侄儿一起考试,中举,一个当县令,一个当“开封市长”,而现在他将其唯一的后代给干掉了。在这种情况下,包公陷入了一种道德困境。最后解决的途径是包公跪地,直哭嫂娘,此时,中国古代的伦理道德达到了顶峰。嫂子不叫嫂子,叫嫂娘,差一个字儿,然后答应给他养老送终,然后嫂子起来,原谅了他。(包公铡侄子的案子)成了“为国家法治建设奋斗”的典型。

回答3:

  是京剧剧情。
  《铡包勉》
京剧著名剧目。
包拯的亲侄包勉,在担任地方官以后,贪赃枉法,终于败露。案卷几经辗转,到了开封府包拯手上。包拯阅卷后,怒不可遏,但是又十分为难。包拯自小丧父(此为剧本虚构),由包勉的母亲(即包拯的嫂子)一手抚养成人,所以他向来不叫「嫂子」而尊呼「嫂娘」,嫂娘对他恩重如山,包勉是嫂娘唯一的儿子。在公私两难之中,他终于选择了大义灭亲,决然下令斩了包勉,然后再回到赤桑镇向嫂娘赔情。
  《铡包勉》根据清代古典名著《三侠五义》第四十六回、四十七回、四十八回改编,内容皆不同。原著里包公的侄子叫包世荣,戏曲里改编叫包勉;原著里是庞太师设计陷害包公,戏曲里的包勉果真违法;原著里是此段放在五鼠闹东京的时候,戏曲里是陈州放粮的时候;原著里包三公子是被冒名冤枉的最后洗清了罪名,戏曲里为突出包公的大公无私被铡。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QSY3iVQRHAUyxElXbVWO_9G1s_MI228srlHupiXWQ_qxu6ZXXET1joN92KjZh4Dnfn-vcXQgd2b16RW01mZO3q

  包拯(999年5月28日-1062年7月3日),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东)人,北宋官员,以清廉公正闻名于世。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进士。累迁监察御史,建议练兵选将、充实边备。历任三司户部判官,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入朝担任三司户部副使,请求朝廷准许解盐通商买卖。改知谏院,多次论劾权幸大臣。授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移知瀛、扬诸州,再召入朝,历权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职。嘉祐六年(1061年),任枢密副使。曾任天章阁待制,人称“包待制”,后为龙图阁直学士,故后人亦称“包龙图”,卒赠礼部尚书,谥孝肃。有《包孝肃公奏议》传世。
  包拯廉洁公正、立朝刚毅,不附权贵,铁面无私,且英明决断,敢于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京师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语。后世将他奉为神明崇拜,认为他是文曲星转世,由于民间传其黑面形象,亦被称为“包青天”、“包黑炭”。
  包拯执法之刚正不阿在其出知庐州时得到了充分的反映。庐州是包拯的家乡,任知州时,他的亲朋故旧多以为可得其庇护,干了不少仗势欺人,甚至扰乱官府的不法之事。包拯决心大义灭亲,以示警戒。时恰有一从舅犯法,包拯不以近亲为忌,在公堂上将其依法责挞一顿,自此以后,亲旧皆屏息收敛,再不敢胡作非为。
http://baike.baidu.com/view/1716.htm?fr=ala0_1_1#reference-[19]-1716-wrap

回答4:

根据宋史记载,历史上的包拯并非是由长嫂养大的,官方正史上包拯并没有兄长只说,故而更无长嫂可言,倒是包氏家谱中记载过包拯有两个哥哥,可是都是早年就去世了,亦无长嫂。其实包拯出身并无坎坷,乃是富贵人家。他出生于999年,29岁中进士,赐官外地,不赴,在家乡安徽泸州做了几天官,因孝心,辞官回家照顾父母,照顾二老10余年,二老离世后,守孝三年,又在家两年,才重新入仕。也就是在43岁的时候,后来包拯官运亨通,最后做到了枢密副使的职位,也就是副宰相,值得一提的是,包拯任开封府尹不足两年,而官方记载的包拯断案仅限于牛舌案,所以包拯的功绩并不是在断案上面,而是铁面无私的弹劾赃官庸官,还有经济方面颇有建树。
至于为什么会有包拯嫂娘、包拯斩侄子的故事,那就不得不从他的后代说起了,包拯一生有三位妻子,生有三子,长子包繶,次子包授,还有两个女儿,长子包繶19岁结婚,20岁死亡,留下妻子崔氏和儿子包文辅,但是这个包拯的小孙子5岁就夭折了,崔氏一直守寡。次子包授是包拯媵妾(陪嫁的侍女)孙氏在包拯59岁时所怀,离开包府到本来的主人家后生下的,崔氏听说后,将这个弟弟带回包家抚养,以长嫂身份抚养,直到包拯64岁去世时,这个孩子已经5岁了,算是给包家续下了香火。这便是后世包拯有嫂娘的由来了,至于斩侄子,没有任何来历,没有史料可证明。

回答5:

当然是假的啦,历史上包拯是家中的独子,没有兄弟,何来侄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