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楼主自古以来,有明君便有辅佐明君的贤臣,和谐的君臣关系向来都会被传来佳话。三国也不乏这样的例子,耳熟能详的便有:关羽身在曹营仍然一心想回到刘备身边,诸葛亮对蜀汉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东吴那边,孙权和三任都督也不可谓不是完美的君臣搭档。其中,鲁肃和孙权的故事尤为让人感慨。
鲁肃能来到孙权身边,来源于好友周瑜的推荐。如果没有周瑜的劝说,鲁肃早已投奔他人。那么周瑜是怎么劝鲁肃的呢?周瑜说:“当今时势,非但君主可以选择臣下,臣下也可以选择君主。吴主孙权这个人亲信贤人智士,接纳奇才异能,有成为帝王的潜质。”后来的事实证明,周瑜对孙权的预判非常准确。
在周瑜的力荐下,孙权立即就接见了鲁肃,并且相谈盛欢。当时孙权不是单独约见鲁肃,聚会的还有别人,散场之后,大家都走了,鲁肃也准备告辞。但孙权却单独把鲁肃留下来了,可见孙权对鲁肃的一见如故,两人合榻对饮。在这种情形下,孙权也吐露心声,表达了想成就霸业的野心,并且寻求鲁肃的建议。当然,孙权作为少年老成的政治家,这种情况下的对话是非常官腔的,既要表达自己希望成就霸业的野心,又要将这种野心伪装成想救大汉于水火中的忠心。他说:“当今汉室如大厦即倾,四方纷乱不已,我继承父兄创立的基业, 企望建成齐桓、 晋文那样的功业。既然您惠顾于我,请问有何良策助我成功 ?”
了解历史上的鲁肃的人应该知道,鲁肃这个人是非常直爽的,孙权用官腔提问,但鲁肃不必用官腔来回答。他立刻否决了孙权要当齐桓、晋文的说法,说要当就当皇帝。他是这么说的:“过去汉高祖耿耿忠心想尊崇义帝而最后无成,这是因为项羽加害义帝。如今曹操,犹如过去项羽,将军您怎么可能成为齐桓公、 晋文公呢 ? 以鲁肃私见, 汉朝廷已不可复兴,曹操也不可一下子就能除掉。为将军考虑,只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变幻形势。天下局势如此,据有一方自然也不会招来嫌猜忌恨。为什么呢 ? 因为北方正是多事之秋。您正好趁这种变局,剿除黄祖,进伐刘表,尽力占有长江以南全部地方,然后称帝建号以便进而夺取天下,这有同汉高祖建立大业啊 !”
这番话被易中天点评为东吴版的隆中对,体现了鲁肃如同诸葛亮一样的战略思想。而且是隆中对之前的“隆中对”。隆中对是三分天下,这里是两分天下,何其相似。也正是在这个战略思想的指导下,东吴才有后来的联刘抗曹,赤壁之战。
应该来说,这番话是正合雄心勃勃的孙权心意,但一个成熟的政治家善于把握分寸,知道什么时候该表态,什么时候该含糊,孙权就是这样的,于是这段话在当时被孙权含糊过去了。孙权说:“我现在尽一方之力, 只是希望辅佐汉室而已,你所说的非我所能及。”然而,毫无疑问,鲁肃的这番建议已被孙权铭记于心。因为这番话正是孙权日后登基为帝的思想根基。
鲁肃对于孙权的巨大作用,更体现于赤壁之战的前夕,给予孙权的莫大支持。当强大的曹操,在吞并荆州,逼近东吴之际,孙权集团面临着是战是降的艰难抉择。孙权与全体将领商议,大家都主张投降曹操,只有鲁肃一言不发。孙权起身去更衣,鲁肃追至屋檐下,孙权知道在这个关键时刻,鲁肃一定有话要说,而且是非说不可的话。于是,他握着鲁肃的手,问:“你想说什么?”鲁肃说:“刚才观察众人议论,都是想让您失误,不足以与他们共谋大事。当今我鲁肃可以迎接曹操,对于将军来说却不能。为什么这么讲 ? 如今我迎降曹操,曹操理当送我回到故乡,品评我的声名地位,总还能做个小官,乘牛车,有随从,交游士大夫,慢慢升迁上去,也少不了做个州郡长官。而将军您迎降曹操,将把您作如何安置呢 ? 希望您早定大计,再莫听取众人的议论。”
鲁肃的这番话是对主降派的尖锐讽刺,是对自己支持孙权的坚强决心表达。对于当时的东吴诸臣来说,站在自身利益出发,投降曹操来说并不是坏的选择,大不了就是换个老板,照样有官当,日子照样混。但对于有志于成就帝业的孙权来说,那就相当于宏图就此粉碎,从此孙权就只能永远成为曹操的阶下之臣,而且是暗中受监控和打压的阶下之臣。基于此,东吴诸臣在此刻相当于全体背叛了孙权,唯有鲁肃站在和孙权同一条战线上。将心比心,我若是孙权,在这么危急困难的关头,有如此一人这般顶我,心中必定温暖无比。得此良臣,君复何求?孙权也是说:“这些人的主张,深深让我失望,现在你阐明长远大计,正与我的想法一致,这是上天将你赐给我啊 !”在鲁肃的建议下,孙权又将另一主战的周瑜召回,并且在鲁肃、诸葛亮等人的努力下,定下了联刘抗曹的大局,最后在赤壁取得了以少胜多的胜利。赤壁之战的胜利,鲁肃居功至伟。
曹操败逃赤壁后,鲁肃先返归吴郡,孙权大张声势请诸将迎接鲁肃。鲁肃将入殿门拜见孙权,孙权起身行礼, 因而问鲁肃: “子敬, 我扶鞍下马迎接你,足以表彰你的功劳吧 ?”鲁肃 碎步跑上前 ,答出了让人意想不到的回答:“非也。 ” 大家听到这种回答, 无不惊愕。就坐后, 鲁肃缓缓举起马鞭说: “我希望您的威德遍及四海、 总括九州,完成帝王大业,再用软轮小轿车召见我,这才算显扬我。 ” 孙权听到这种回答,也不禁拍手欢笑。
在赤壁之前,孙权就已派兵消灭了黄祖,但还未取得江夏。赤壁之后,东吴依旧沿着鲁肃版隆中对的战略发展,只不过由于刘备势力的存在,两分天下的设想变成了三分天下的现实。在吕蒙、陆逊攻克下荆州之后,终于形成了划江而治的局面。孙权也最后登基称帝。然而,制定这一战略的鲁肃已经不在了,他并没有等到孙权真正用软轮小轿车召见他的那一天。没能看到自身理想的实现,这是鲁肃的遗憾。
孙权登基那一天,登临祭坛,他想起了鲁肃,回过头去跟诸位大臣说:“过去鲁肃常说我会有这一天,他真是料事如神。”没有鲁肃,也就没有东吴和孙权的今天。
后人回顾鲁肃和周瑜在赤壁时的表现,有些对他们本身就是冒险投机家的疑虑,说他们是拿着孙权和东吴的命运在赌博,做出了一个不合常理的选择,一旦失败后果不堪设想。而且正巧碰上和利用上了孙权年轻气盛、雄心勃勃的特点。也许鲁肃劝说孙权迎战曹操的建议,并非完全没有自身利益的考虑。毕竟作为辅佐君主的臣下,一旦成功,君主登基,他们也能凭借功劳,得到升迁,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人物,尽享功名和荣华。但我从《三国志》的字里行间,依然能读到,作为孙权最为贴心的骨干,除却自身理想施展的意愿,他们也是真正的爱护孙权,支持孙权。孙权对于这样的忠心耿耿也是回报以真正的感动。这样的君臣情谊,穿越千年,亘古不变。
这些都是看我书上写给楼主的 累死了 望解决楼主问题
2008-04-11 17:33 东汉末年,宦官专权,横征暴敛,豪族大地主疯狂兼并土地,农民大量逃亡,成为流民。在这民不聊生的情况下,中平元年(184年)爆发了黄巾起义,东汉王朝受到毁灭性的打击。东汉王朝在镇压农民起义的过程中,各地封建割据势力不断扩大,群雄四起,天下大乱。此时的鲁肃不仅不治家事,相反大量施舍钱财,出卖土地,以周济穷困,结交贤者。为此,深受乡民拥戴。时周瑜任居巢长,闻鲁肃之名,带数百人来拜访,请他资助一些粮食。当时,鲁肃家里有两个圆形大粮仓,每仓装有三千斛米,周瑜刚说出借粮之意,鲁肃毫不犹豫,立即手指其中一仓,赠给了他。经此一事,周瑜确信鲁肃是与众不同的人物,主动与他相交,两人建立了如同春秋时公孙侨和季札那样牢不可破的朋友关系。当群雄相互争夺的混战将要扩展到鲁肃家乡时,为了避害,鲁肃举家迁居东城。当时的东城,为袁术的辖地。袁术闻其名,请他出任东城长。但鲁肃发现袁术部下法度废弛,不足与成大事,率百余人南迁到居巢投奔周瑜。南迁时,他让老弱之人在前,自率敏捷强悍的青年在后。袁术得知鲁肃迁居,急速赶来阻拦。鲁肃排开精壮人等,张弓搭箭,对追兵说:“你们都是男子汉,应该明白大势。方今天下纷纷离乱,有功,得不到赏赐,无功,也受不到责罚,为何要逼迫我呢?”说着,命人将盾牌立在地上,远远开弓射去,箭把盾牌都射穿了。追兵一方面觉得鲁肃的话有道理,一方面估计凭自己的力量也奈何不得他,只好退回。鲁肃顺利到达居巢。不久,周瑜东渡长江,投奔孙策,鲁肃与他同行,把家留在了曲阿。见到孙策后,孙策很赏识鲁肃。之后,鲁肃为孙策放眼天下,打算与曹操、刘表三分天下(当时刘备还狼狈的在逃亡),即鲁肃版隆中对。 后来,鲁肃的祖母去世,他回东城去办理丧事。刘子扬是鲁肃的好友,写信给他,信中说:“方今天下豪杰并起,吾子姿才,尤宜今日。急还迎老母,无事滞于东城。近郑宝者,今在巢湖,拥众万余,处地肥饶,庐江间人多依就之,况吾徒乎?观其形势,又可博集,时不可失,足下速之”(《三国志·吴书·鲁肃传》)。鲁肃同意了刘子扬的意见,安葬完祖母,返回曲阿,当即整顿行装,欲投奔郑宝。正巧周瑜已经把鲁肃的母亲接到了吴郡,鲁肃去见他,把刘子扬的建议和自己的打算都对他说了。时孙策已经去世,孙权仍住在吴郡。周瑜劝鲁肃留下来,他说:“昔马援答光武云‘当今之世,非但君择臣,臣亦择君’。今主人亲贤贵士,纳奇录异,且吾闻先哲秘论,承运代刘氏者,必兴于东南,推步事势,当其历数,终构帝基,以协天符,是烈士攀龙附凤驰骛之秋。吾方达此,足下不须以子扬之言介意也”(《三国志·吴书·鲁肃传》)。鲁肃从其言。周瑜马上向孙权推荐鲁肃,说他有才干,可为辅佐之臣。并且建议孙权应该多方搜罗鲁肃这样的人才,以成就大业,不能让他们流散外地。孙权立即约见鲁肃,与其交谈,非常高兴。等在场宾客起身退出时,鲁肃也告辞而出。但不一会儿,鲁肃又被孙权悄悄领了回来,合榻对饮。孙权对鲁肃说:“今汉室倾危,四方云扰,孤承父兄余业,思有桓文之功。君既惠顾,何以佐之?”鲁肃答:“昔高帝区区欲尊事义帝而不获者,以项羽为害也。今之曹操,犹昔项羽,将军何由得为桓文乎?肃窃料之,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规模如此,亦自无嫌。何者?北方诚多务也。因其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孙权又说:“今尽力—方,冀以辅汉耳,此言非所及也”(《三国志·吴书·鲁肃传》)。张昭认为鲁肃不够谦虚,多次非议、诋毁他,说他年少粗疏,不可重用。孙权却对鲁肃另眼相看,非常器重。他厚赐鲁肃,使鲁家的富有程度达到了旧时的水平。鲁肃尽力辅佐孙权,每遇大事,他都参赞谋划,且思深虑远,有过人之明。建安十三年(208年),孙权命甘宁西攻江夏,斩太守黄祖,然后准备夺取荆州。曹操本无暇南顾,如今见孙权攻取江夏,唯恐其攻取荆州,养成羽翼。于是在七月份开始南征,集结大军于南阳。同年八月,刘表病死。鲁肃向孙权进言:“夫荆楚与国邻接,水流顺北,外带江汉,内阻山陵,有金城之固,沃野万里,士民殷富,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今表新亡,二子素不辑睦,军中诸将,各有彼此。加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寄寓于表,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如有离违,宜别图之,以济大事。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并慰劳其军中用事者,及说备使抚表众,同心一意,共治曹操,备必喜而从命。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三国志·吴书·鲁肃传》)。说完,鲁肃提出代表孙权去荆州吊丧,了解情况。孙权批准了他的请求。鲁肃刚到夏口,闻曹操已向荆州进兵。鲁肃日夜兼程,等他到了南郡,刘表的儿子刘琮已经献出荆州降曹,刘备准备南撤渡江。鲁肃当机立断,去找刘备。在当阳长阪(今湖北当阳境内),鲁肃与刘备相遇。鲁肃说明了孙权派自己来的使命,然后和刘备共论天下形势,并问刘备准备到哪里去。刘备说想去投奔苍梧太守吴巨。鲁肃说吴巨是个没有作为的庸人,劝刘备不要去依靠他。接着,详细述说孙权的情况和江东的实力,劝刘备与孙权联合,共拒曹操。刘备听了鲁肃的分析,决定并力抗曹。刘备率部进驻夏口(今湖北汉口),派诸葛亮随鲁肃去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会见孙权。孙权得知曹操准备渡江东侵,召集众位将领商议,将领们都劝孙权降曹。唯鲁肃不发一言。孙权起身入厕,鲁肃跟到屋檐之下。孙权知他要单独表述意见,就拉着他的手说:“卿欲何言?”鲁肃回答说:“鲁肃说:“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不足与图大事。今肃可迎操耳,如将军,不可也。何以言之?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乘犊车、从吏卒、交游士林、累官故不失州郡也。将军迎操,欲安所归?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孙权听完,叹息道:“此诸人持议,甚失孤望;今卿廓开大计,正与孤同,此天以卿赐我也”(《三国志·吴书·鲁肃传》)。时周瑜正在外地,鲁肃劝孙权将他召回。周瑜归来,更坚定了孙权的抗曹决心。孙权授权周瑜,让他主持战事,任命鲁肃为赞军校尉,帮助周瑜运谋划策。终于在赤壁大败曹兵。大战结束,鲁肃先行归来。孙权聚集众将,大张旗鼓地迎接他。鲁肃进殿拜见孙权,孙权起身向他示敬,并对他说:“子敬,孤持鞍下马相迎,足以显卿未?”鲁肃趋前几步,摇头说:“未也。”众人闻之,无不愕然。鲁肃就座后,才徐徐举鞭说:“愿至尊威德加乎四海。总括九州,克成帝业,更以安车软轮征肃,始当显耳”(《三国志·吴书·鲁肃传》)。孙权听后,开怀大笑。此后愈加倚重鲁肃,把他称作自己的邓禹。赤壁战后,刘备派人谒见孙权,请求借荆州。吕范等将领劝孙权扣留刘备,周瑜在外地,也上疏陈说此意。唯鲁肃从全局考虑,劝孙权把荆州借给刘备,以孙刘联合,共同抗曹。鲁肃说:“您(孙权)固然神武盖世,但曹操的势力太大了。我们刚刚占有荆州,恩德信义尚未广行于民众。如果把荆州借给刘备,让他去安抚百姓,实是上策。因为这样一来,曹操多了一个敌人,我们多了一个朋友。”孙权同意了鲁肃的主张。曹操闻孙权借荆州给刘备的消息时,正在写信,震惊之下,落笔于地。
周瑜病死后,鲁肃任大都督,公务勤勉,恪尽职守,深得孙权信任。其从关羽手中收回四郡,孙权亲自在建业城门迎接,问道:“我作为主公,亲自迎接你,你可觉得荣耀?”鲁肃说:“不觉得。”孙权问:“为何?”鲁肃答道:“等主公平定天下,成为天子,再以此礼迎接臣,臣会感到万分荣幸。”孙权感鲁肃之言,遂愈加以礼事之
鲁肃比之周瑜,在江东的威望要小一些。可是,鲁肃和周瑜本就是多年好友,长年辅佐周瑜,熟悉军务,虽然是文人出身,却深得东吴众将推崇。而在赤壁之战前,众说纷纭之时孙权难以决断之时,是鲁肃告知孙权,众人皆可以投降,唯独孙权不可投降。在赤壁之战前后,鲁肃跟主动联合刘备,完成孙刘联盟的大战略,成功打退曹操,并且奠定三分天下的基础。 可是,孙权和鲁肃也有矛盾,而矛盾的根源就是双方对孙刘联盟的态度不同。鲁肃一直主张孙刘联盟,甚至就是由他出面借给刘备荆州(江陵)。而孙权呢,是在困境中就希望联盟,借助刘备的力量对抗曹操。可是一旦形势有利,就想咬刘备一口。 孙权是个实用主义者,而鲁肃的目光更加长远。不过,鲁肃的一些儒者气质,也确实使得鲁肃有些心慈手软。而孙权三十出头,野心勃勃,哪里会安分。可是就算是自己对鲁肃不满,对孙刘联盟的策略不满,可是只要鲁肃在世,孙权就无法乾纲独断。
孙权登基那一天,登临祭坛,他想起了鲁肃,回过头去跟诸位大臣说:“过去鲁肃常说我会有这一天,他真是料事如神。”没有鲁肃,也就没有东吴和孙权的今天。
孙权宴请群臣,酩酊大醉。张昭独自离席。派人去请,张昭对来人说:纣王也不认为是喝酒坏事。孙权听后,脸有愧色,解散宴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