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顾城的诗都有哪些意义?

2025-03-29 06:20:05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提起中国大陆朦胧诗人的代表,大家都知道其中有一位名叫顾城。倘若想更加全面地了解朦胧诗人顾城,首先必须对朦胧美有一定的了解。所谓“朦胧美,它是可意会而难以言传的含蓄蕴藉的美。其特征是形象的模糊性、抽象性,内容的多义性、不可确定性,形式的扑朔迷离、变化莫测、诡谲离奇。它使人通过揣测、想像、意会而获得特殊的审美享受。在艺术中,往往用象征、隐喻、借喻、曲笔、变形等手法,创造朦胧的艺术形象或意境。”(见上海辞书出版社《辞海》)

  朦胧诗人或多或少具有忧郁的气质,有的甚至会思想走火入魔,产生莫名其妙或悲观厌世的创举;诗人顾城的忧郁史无前例,因为忧郁而杀妻及至治自杀,成为当代诗坛的一大憾事。另外一点必须申明:朦胧诗人大多将自己看作时代的代言人,将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寄予自身,这个使命委实过于沉重,一旦现实与理想失去平衡,便会产生绝望的情绪,自然做出异乎寻常的举措。闲话少提,书归正传。
  
  一,顾城为诗坛所称道的四首朦胧诗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见《一代人》)
  “在春天/你把手帕轻扬/是让我远去/还是马上返回?//不,什么也不是/什么也不因为/就像水中的落花,/就像花上的露水……//只有影子懂得,/只有风儿能体会,/只有叹息惊起的彩蝶/还在心花中纷飞……”(见《别》)
  你,/一会儿看我/一会儿看云//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见《远和近》)
  小巷/又弯又长/没有门/没有窗//你用钥匙/敲着厚厚的墙。(见《小巷》)
  
  《一代人》,抒写的是一代人的迷惘;《别》,是告别一段伤感的恋情;《远和近》,抒发的是一份男儿式的“幽怨”;《小巷》,讲述的情感比《一代人》更因涩深沉,它可以理解为一种黑色的忧郁么?(这些都是顾城的早期作品,顾城的代表作)这四首诗,我比较喜欢《别》和《远和近》,它们深邃含蓄、韵味无穷。
  
  …………
  
  三,顾城的后期诗作

  相对而言,顾城后期的诗作愈加丰满老练,技艺日臻完美,大部分让人难解其意,愈加晦涩难懂。1993年,顾城还写下了许多有关京都之作,寄托了顾城对祖国的眷恋,譬如《中华门》、《天坛》、《东华门》、《中关村》、《东陵》、《虎坊桥》;顾城后期的作品,已经折射出诗人孤独而厌世的情怀,诠释了他痛苦而无奈的思绪,预兆了他突变的命运——
  “我本不该在世界上生活/我第一次打开小方盒/鸟就飞了”(见《失误》)
  “我的梦不会太久/她预备了萤火虫……”(见《说》)
  “诗从我心中走出/去接受自己的命运/我独自呻吟了很久……”(见《诗从我心中走出》)
  顾城死于梦的破灭,死于对现实的绝望,死于江郎才尽,死于他的多重角色,死于他那忧郁的性格,死于天才的孤独,成为诗坛一道灰色的风景线。
  
  四,我所推崇的顾城诗歌经典

  它们便是顾城的极富比喻的诗歌,那是他于1964年至1970年创作的经典之作。这样的诗句清秀隽永、鲜亮洒脱,几乎俯拾皆是:
  
  “松枝像绿漆的宝塔,露滴挂满银铃铛”(见《松塔》)
  “太阳落山了,世界像一幅巨大的剪影”(见《黄昏》)
  “烟囱如平地耸立的巨人,不断地吸着烟卷,思索一种谁也不知道的事情”(见《烟囱》)
  “月亮和星星是树枝撕裂天空时戳下的窟窿,透出的光”(见《星月由来》)
  “白云是天的雪山/碧空是天的海洋/阳光是天的熔炉/阴霾是天的煤矿/星团是天的城市/流星是天的车轮/……天是幻想的家乡”(见《天》)
  “汽车射出两道灯光/把黑暗的公路/变成光明的走廊……两排杨树撑着黑夜,枝叶伸展开来/又像是隧洞一样”(见《夜行》)
  “星星混着烛火/银河连着水渠/我们小小的茅屋/变成了月宫的邻居”(见《村野之夜》)
  “纯白的云朵/腼腆地从村间走出/化入摇荡的河水/淡褐色的沙丘/披着浴衣/在岸边等待。”(见《夏》)
  多么形象的语言,奇妙诡谲的想像力!让人不得不叹为观止。
  
  在这部诗歌全集中,我最喜爱顾城于1971年创作的一首气势磅礴的诗歌,深得诗仙李白的遗风,这首诗名为《生命幻想曲》:
  
  “太阳是我的纤夫/我抛下了新月/黄金的锚/太阳烘着地球,像烤一块面包……把我的足迹/像图章印遍大地/……我要唱/一支人类的歌曲,/千百年后/在宇宙中共鸣。”
  
  “我要唱/一支人类的歌曲,/千百年后/在宇宙中共鸣”将顾城心中理想勾画得淋漓尽致,有一种冲天的豪气与霸气,展现优柔寡断的诗人刚强豪放的另一精神层面,这正是男子汉必备的气质。
  顾城已经走了,然而他的诗歌将永垂史册!

回答2:

纪念顾城,意义在于诗歌而非塑造偶像

2007年11月19日 深圳商报

11月17日,中国人民大学的一个读书社团和两个民间诗歌组织,在人大校园内举行了纪念顾城逝世十四周年诗歌朗诵会。这一天,沈阳、乌鲁木齐、武汉、杭州、西安、南宁、无锡也举办了同样的纪念活动。同人大的诗歌朗诵会一样,各地的纪念活动主办方也全部为当地的文学社、诗社或书店,作为中国现代诗歌史上一个特别的人物,顾城以这样的方式证明着他在民间以及诗人、诗歌爱好者中的影响。

1993年10月8日,在新西兰北部的一个小岛上,“朦胧派”代表诗人顾城杀妻后自缢于一棵大树之下,留下了《一代人》、《远和近》、《生命幻想曲》等著名诗作,以及一本自传体小说《英儿》。顾城自杀以及《英儿》的出版在当时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关于顾城是“天才诗人”还是“杀人犯”的争议,至今仍然有走向两个极端的迹象。14年来,如何来定义和评价顾城,依然没有尘埃落定,他依然像一个滴血的感叹号,悬挂在日渐衰落、暮色沉沉的诗歌天空中。

即便在诗人中间,对于顾城也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在17日人大的纪念朗诵会上,诗人张后自行制作了“纪念诗人谢烨”的条幅,坚持要求主持人将此条幅与顾城海报悬挂于一起,这起突发事件引起不少在场学生的鼓掌欢迎。条幅终未挂上,张后写在黑板上的“纪念诗人谢烨”字样,也被一个穿白衣裙的女孩轻轻擦去。一切如以往一样,这个“任性的孩子”仍然为人们所任性地宠爱着,而被遗忘了诗人身份的谢烨,她的死难日没能成为她的纪念日,她的死,仍然只是现代诗歌史上一个可以随意被抹掉的句子。

其实,对于顾城和谢烨的纪念,可以分看成是对于“诗歌”和“人”的纪念。顾城作为诗歌符号,是大于谢烨作为“人”的符号的,这在诗歌尚处于黄金时代末期的上世纪90年代如此,在恶搞体泛滥、人人皆可诗的网络时代也是如此。纪念顾城,是因为他那个纯净、天真、和谐、纯美的梦幻世界,是很多人的诗歌理想,也是人们对诗歌传统审美的认同和怀念。民间自发地组织纪念活动,对促进诗歌向诗本质之美回归是有帮助的。在诗歌圈子日趋浮躁,诗人急功近利、炒作盛行的时候,重提顾城的意义在于寻找诗歌的文本而不是塑造和美化一个偶像。

在探讨诗歌和人的关系中,主流的观点一直认为,首先要做好一个人,其次才是好的诗歌。追求好诗的前提是不能丧失人格和尊严。从这个观点看,顾城和谢烨都是需要纪念的,他们都是诗人,他们在同一天离开这个世界,他们用自己的悲剧来警醒诗人,如何区分世俗生活的真实和诗歌世界的虚幻。那么,我们为何不在为顾城献上一圈花环的时候,也为谢烨点燃一盏烛光呢?

社会的漠视,文学的被边缘化,使得诗人成为最容易陷入精神困境的一个群体。前不久,湖北籍诗人余地在家中自杀,再次证实诗人内心世界的脆弱。什么实现自我与社会的价值,维护精神王国的纯洁,唤醒人们对诗歌的关注……这些只是自私自利的借口。在眼下,社会赋予诗人的责任已经少到可以忽略不计的地步,但不得不需要一再提醒的是,为自己负责,也是一件神圣的任务。

再没有任何时候能比现在更让人发现诗歌的一无所用,诗歌成为垃圾的惟一好处是:诗人们的脸皮厚了,神经坚强了,每天忙着拉帮结派和出名,虽然少写了不少好诗歌,却也降低了那些毫无价值的死亡几率。什么时候诗人之死不再被美化和崇拜,诗歌写作或许才会回到它应走的道路上来。

回答3:

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顾城的传说已成为不可淡去的一笔。多年以来,研究顾城其人这方面文章是很多的,更多是由顾城弑妻自杀事件而引发的,以资料性、消息性的报道居多,同时缺乏理性的分析,不免让人感觉有“八卦”之嫌。当然也有一些作品从心理分析入手来剖析顾城的情感特性的,在对诗人人格的解读上有所价值。相对而言,通过回避了顾城轰动性的现实行为,单纯地从其作品角度出发,试图通过挖掘其作品本身的不同维度的审美倾向来了解顾城人格的复杂性。 某种意义上来讲,诗人们做出什么出格的事情,已经不能够过分引起我们的惊奇。当然,这有经验上的原因(如历史上自杀的诗人实是不胜枚举,甚至都有人开始就此现象进行理论研究),除此之外呢?海德格尔早有言,“语言是存在之家,……做诗者就是这个家的看护人”,在他看来,本质上作为诗的语言是用来达到逻辑所不能达到的“存在”的真理的,亦即“说其不可说”。既然诗本身是诗人用来说那些“不可说”的内容的,相对应的,诗人本身是不是也有着较常人更多的所谓“不可说”的气质呢?    世间最复杂的,大概莫过于人自身,而相对于特立独行的诗人,诗歌作品的存在对于我们来说似乎更显客观,以诗歌为媒介而进行的创作主体与审美主体之间的交流也更显真实有效。在诗歌仿佛没落的今天,在物质无比丰裕,精神无比匮乏的今天,读读顾城,也就是在时空隧道中选择一条布满痛苦与希望的理想之旅。    在顾城的诗歌世界中,有自然乐园、童话王国以及幻美王国,也有现实的焦虑与死亡的安置:有极其舒展的想象和真实、自由与自然、纯粹与纯净、空幻与空灵,也有极其压抑的异端、自恋、宿命、放逐与徘徊、幽闭与幽暗;他有真实的苦难心历,也有极美的未来生命幻想。痛苦与理想并存,纯净与极端互融,童话与现实交织,大概这些才是顾城创作的真正源泉。 关于自己的性格与气质,他也曾自己评述到:“我好像是一个多种气质的联邦。”至于顾城他复杂的气质,根本上源自何处又导向何方,并最终为他的人生轨迹造成了怎样的影响,这或许又是一个“不可说”的问题。而在笔者看来,让我们抛开对顾城传奇人生的苦思,停下对悲剧的嗟叹,来冷静地探寻顾城诗歌当中的多种维度之美,似乎是更有意义的一件事情。 你可以参考下这里 http://meiyu.xtpo.cn/info/infodetail-88314.html

回答4:

顾城在我的印象中,是一个单纯的人. 他本就不属于这凡尘俗世,他是一个无意中坠入人间的天使。他试着习惯着俗世中的一切,试着唤醒那些愚昧的人们,试着用他的力量,建造一个真正的爱的天堂。 可是在最后,他才发现自己所做的一切,竟然在别人的眼中成为疯狂,他难过,他不解,他孤独。。。 尽管,他选择了与杀死爱人,然后自杀的极端方式来结束这人间的仓促得到旅行

回答5:

在现实中的冲突和背离 彷徨着挣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