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谣》是台湾女诗人席慕容在1979年写的。作者当时流浪于海外,故写这首诗抒发乡愁的情感。
这是一首抒情诗,是一种灵魂深处的呐喊,是激越澎湃的火山喷发。对长城的深情凝视、厚重,是因为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沉淀在这短小的诗行之中,激越是因为海峡的多年阻隔使诗人对故国的思念如火如潮。只有通过仔细体会才能深刻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
首先从语言方面来看。第一节中的“无情”、“冷眼”用得很巧妙。为什么“无情”?为什么“冷眼”?数千年来,诸侯、军阀等统治者为了各自的利益,在长城下点燃了多少次的烽火,杀伐纷争血流成河。长城,像个至高无上的尊者,像个无所不知的智者,冷眼看着这人世的朝代更替、沧桑变迁。清山依旧,长城依旧,而那些曾经不可一世的统治者那里去了呢?长城的无情只不过是对那些挑起争斗的贪婪的人们的藐视和憎恨。这恰恰反映对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们深切的同情。
第二节中,长城已经不是一个“无情的建筑”,而是一个象征物。长城“千年的面容”,加上云、树、风……等共同构成一幅莽莽苍苍的山河画卷。那是诗人祖祖辈辈繁衍生息的家园,那是诗人朝思暮想的故乡,是诗人深深眷恋的祖国。
第三节中,由那旷远浩大的画面想到了长城内外月光如水的夜,想到了长城边缓缓流过的黄河。诗人心潮难平,夜不能寐。可是既然不眠,何以有梦呢?这可不能理解为普通意义的梦。因为这是诗人的梦想:那故国的山河填满了诗人的心胸,充溢着诗人的灵魂。人不眠而黄河从心中流过,如梦似幻,何日才能真的见到我的长城、我的黄河?何日才能真的回到我的故乡、我的祖国?
其次从艺术特色方面来看这首诗。这是一首朦胧诗。作者写作是为了抒发对祖国的相思之情,但整首诗都没有直接写到祖国,而是描写长城这个意象。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它承载着我们民族的历史与文化,见证了我们民族的耻辱与光荣。对于台湾的诗人来说,长城就是家乡,长城就是祖国、便是日夜思念的爹娘。作者在诗中采用了第二人称来写长城,便于更加直接倾泻内心对家乡、对祖国、对亲人的思念,把心中的长城置于眼前,面对面地倾诉火热的情感。
在艺术构思方面,它强调内在思维,不以客观事物的外在联系为框架构思作品,而是向人的心理世界挺进,不注意客观地描绘世界,而是大量地抒写诗人的内心,达到对现实世界的表现。诗中第一节写忆长城,第二节写颂长城,第三节写梦长城。其中诗人的内心情感是:深沉-热烈—深情。
《长城谣》并无清丽婉约的字句,也无独创新颖的意象,朴实如歌谣般的吟唱却让人久久回味。
附原文:
长城谣
席慕容
尽管城上城下争战了一部历史
尽管夺了焉支又还了焉支
多少个隘口有多少次悲欢啊
你永远是个无情的建筑
蹲踞在荒莽的山巅
冷眼看人间恩怨
为什么唱你时总不能成声
写你时不能成篇
而一提起你便有烈火焚起
火中有你万里的躯体
有你千年的面容
有你的云 你的树 你的风
敕勒川 阴山下
今宵夜色应如水
而黄河今夜仍然要从你身旁流过
流进我不眠的梦中
咏物抒怀、反观历史的抒情诗,主题意象是长城,也有对黄河的思念,主线是表达对故乡的思念,诗中也有对历史的观照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