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医科大学座落于美丽的冰雪名城、素有“东方小巴黎”美誉的哈尔滨市。学校占地面积236万平方米,校园环境优雅,绿树成荫,红柱碧瓦间高楼耸立,仿古与现代风格交相辉映。
哈尔滨医科大学始建于1926年,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光荣的传统,由原哈尔滨医科大学(其前身为我国医学先驱伍连德博士建立的哈尔滨医学专门学校)和原兴山中国医科大学第一、二分校(其前身为中国共产党于1931年在江西瑞金建立的中国工农红军卫生学校)合并组建而成。在80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学校传承了伍连德博士“赤诚爱国、自强创业”的精神,发扬了中国工农红军卫校“政治坚定、技术优良”的光荣传统,秉承着“木直中绳、博学载医”的校训,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形成了相当的发展规模和鲜明的办学特色,跻身于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前列,成为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是黑龙江省重点建设的“211工程”院校。
学校下设有基础医学学院、公共卫生学院、药学院、卫生管理学院、生物信息系、人文社会科学系、研究生学院、成人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五所临床医学院(附属医院)、口腔医学院、护理学院、大庆校区等附属单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地方病控制中心、国家新药临床试验研究中心、卫生部俄语培训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黑龙江分院、黑龙江省医学科学院等机构也设在校内。
办学层次分明。学校为首批试办七年制高等医学教育的院校之一,同南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联合培养七年制学生。与国外3所院校开展联合办学。学校拥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生物学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4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41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49个。本科设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口腔医学、麻醉学、医学影像学、护理学、药学、生物技术、公共事业管理、法学等11个本科专业。现设有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基础医学、生物学、药学等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临床药(理)学科研工作站、哈医大-中龙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在校各类全日制学生达10000余人,其中研究生3000余名。
学科结构合理。学校拥有国家级重点学科2个,分别为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科、药理学学科,外科学(普外)学科,被确定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省级重点学科(群)32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部省级重点实验室6个,省普通高校重点实验室11个。有国家特聘教授岗位学科、省特聘教授岗位学科。
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10000余人,老、中、青相结合的人才梯队结构合理。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获南丁格尔奖1人,获中国高校青年教师奖、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教育部“高等学校骨干教师资助计划”优秀骨干教师和骨干教师、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吴阶平医学研究奖、保罗·杨森药学研究奖、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和青年教师奖、全国留学归国先进个人等国家及省的各种资助和奖励70余人次。
科研成果显著。中国人类基因组计划、实体瘤的细胞遗传学研究、系列性脾保留性手术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同种原位心脏移植的实验和临床应用研究、抗心律失常药物作用最佳靶点的研究、大骨节病病因学研究等研究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发挥资源优势,与企业合作,共同组建了哈医大-哈药集团生物医药工程研发中心,以加速医药科技研发及新产品转化,积极引领老工业基地医药产业迅速发展壮大。2000年以来,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3项、部省级科研成果奖240余项;承担国家“973”项目、“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50余项。
医疗技术领先。学校五所临床医学院(附属医院)均为“三级甲等”医院,其中三所为全国“百佳医院”。平均开放床位共5000余张,年门诊量200万人次,年收住院病人20余万人次。同种异体器官移植成为特色,同种异体劈裂脾移植、同种异体双手移植、同种异体单全臂移植居国际领先水平;同种异体心脏移植患者生存质量居亚洲之首;大肠癌的综合治疗等在国内有较大影响。另有四所非直接隶属的临床医学院,有床位2905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