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市口的戊戌遗迹
今天的菜市口,和几年以前相比已经有了太大的差异。曾经的丁字路口变成了十字路口,以前的菜市场口胡同、官菜园上街、儒福里、自新路、育新街都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宽阔的菜市口大街。
菜市口作为刑场已有数百年的时间。刑场的北面是著名的鹤年堂药店,鹤年堂药店大约是在10年前被拆掉的。
还有种说法,认为过去的鹤年堂药店的位置应该是菜市口百货商场的地方,也就是当年的刑场还应该偏东一点。不过今天,菜市口商场也早搬走了,那片地方现在也已是马路的组成部分。不论是哪种说法,当年的刑场都应该在今天两广大街的道路中央。
在菜市口南侧不远,有一处凸出的院落,显得和整条大街的通畅格格不入,而那里就是北半截胡同的遗存。这个留下来的院子就是谭嗣同故居,也就是浏阳会馆。
1898年6月,光绪帝正式宣布变法,到9月变法失败,大约百日时间,故称为“百日维新”。变法失败后,康有为、梁启超相继逃离虎口,而谭嗣同则坐等官兵前来,后与其他5人被杀于菜市口刑场。因书知名法源寺
从宣武区菜市口以西的教子胡同向南走去,然后奔东进入法源寺前街,古老的法源寺就在这条胡同的正中。这条胡同的东部和西砖胡同相邻,是一片普通的民居。西砖胡同其实就是唐代幽州的东垣,这条胡同以北的广安门内大街也就是唐朝的檀州街。
法源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大约是贞观19年,唐太宗御驾亲征高丽,结果却无功而返。唐太宗为了安抚军心,特意在幽州的东南角建筑寺庙,当时称悯忠寺。寺庙后来在明朝的时候改称崇福寺,清雍正年间改为了现在的法源寺。
数年前,台湾的李敖出版了一本名为《北京法源寺》的小说,这本小说虽然用法源寺作了书名,但据了解,作者本人是没有去过法源寺的。前海踏寻故都之秋
前海北沿在银锭桥之东什刹海前海南岸,是一条依湖而成的街道。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这里成了酒吧一条街,由前海北沿开始,一直延伸到后海南沿。
前海北沿的11号是一个不大的院子,据说郁达夫曾经居住于此。以前就读过《故都的秋》,当时并不知道这篇流传甚广的散文就写于美丽的什刹海之滨。
北沿的西边和荷花市场相接,那里现在是一片仿古的建筑,阳光把建筑的红漆映得非常鲜亮,然而却总觉得失去了故有的平实。
前海北沿的人很多,胡同游的三轮车也经常穿梭其间,酒吧的小桌摆在了海子岸边,而隔着湖水就是著名的烤肉季饭庄。
在游人如织的银锭桥上,不时可以看到远望或拍照的人们,他们的目光执著而专注,只是不知道观山的美景在他们心中是如何理解。只有银锭桥悠然而立,搭载着两岸百姓的生活。胡同里住过刘罗锅
礼士胡同在明朝被称为驴市胡同,也称骡市,相传此处是驴骡市场,因而得名。清朝末年,驴市废除,用它的谐音改称礼士胡同。
礼士胡同的西边,云集了很多个壮观的宅院,相传西边曾经是清朝宰相刘墉的府邸。现在,比较一致的说法是胡同的129号和131号是刘墉故居,129号的门楼已经不存在,而131号则是一座金柱大门。据说以前在胡同南墙上面,曾经有一块刻有“刘石庵先生故居”字样的横石,石庵是刘墉的号,现在这块横石早已不存在了。
虽然现在比较多的说法都认为这里是刘墉的故居,但是我总觉得身为宰相的他是可以住在广亮大门里面的,然而这儿却没有。现在,也有人认为胡同的43号院是刘墉曾经的宅子,因为那里是广亮式的大门,而且上马石、抱鼓石之类样样俱全。其实,故居最终在哪里不太重要了,毕竟这胡同和刘墉连在一起已是确定无疑。
几年前,电视剧《宰相刘罗锅》热播,剧中很大成分都是戏说的情节,但是当年的刘墉也的的确确是一代清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