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貌描写的作用有:
1.通过外在表现反映出人的喜好、身份、生活态度等,在人物刻画时又起到加蚂衡裤强的作用。
2.外貌描写的作用:体现人物性格的特征,对塑造人物的性格和形象可以起烘托作用。
3.外貌描写是正面刻划人物的一种写作方法,主要是对人物的容貌、体态、神情和服饰的描写。对人物的外貌抓的好,就能很好地塑人物形象拦埋,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
外貌描写即是从人物的体貌特征(包括人物的容貌、衣着、体型、姿态等)进行描写,以揭示人物的思想性格,表达作者的爱憎,加深读者闷简对人物的印象。
因为除了少数感官敏锐的天才之外,大多数人是视觉的动物。视觉印象是人对周遭事物最直观的印象——相比于触、嗅、尝、听之外。
所以大多数媒介,都在尽力还原人类的视觉印象。连相声和评书这样的听觉艺术,都在尽量描摹还原人物。追求的是“画面感”,“如在目前”。
欧洲叙事作品,最初是史诗,后来是民间故事。这些作品的受众是普通市民。荷马吟唱时,要让大家感受到希腊人如何“胫甲鲜明”。
中国叙事作品,比如评话,最初也都是以百姓为诉求对象。所以中国评书现在都保留着老本子:帅哥就是眉清目秀,鼻若悬胆,唇若抹朱,蜂腰猿臂,有的甚至是贯口,就为了让大家有个直观印象。
说到底,都是塑造人物、让观众获得悦目逼衡饥旦真印象的手段。小说到最后,就为了虚拟一个世界,而对重要人物,需要用语言塑造出来。容貌描写又是最容易抓住人的。虽然有些小说家不喜欢直观描写容貌,而爱用其他细节描述,但不可否认,正面容貌描写是最简单方便的手段了。
大家都熟悉《三国演义》吧。
八路诸侯,各自起兵。河内太守王匡,引兵先到。吕布带铁骑三千,飞奔来迎。王匡将军马列成阵势,勒马门旗下看时,见吕肢枝布出阵:头戴三叉束发紫金冠,体挂西川红棉百花袍,身披兽面吞头连环铠,腰系勒甲玲珑狮蛮带;弓箭随身,咐扰手持画戟,坐下嘶风赤兔马:果然是“人中吕布,马中赤兔”!王匡回头问曰:“谁敢出战?”后面一将,纵马挺枪而出。匡视之,乃河内名将方悦。两马相交,无五合,被吕布一戟刺于马下,挺戟直冲过来。匡军大败,四散奔走。布东西冲杀,如入无人之境。幸得乔瑁、袁遗两军皆至,来救王匡,吕布方退。三路诸侯,各折了些人马,退三十里下寨。随后五路军马都至,一处商议,言吕布英雄,无人可敌。
如果这段黑字去掉。
八路诸侯,各自起兵。河内太守王匡,引兵先到。吕布带铁骑三千,飞奔来迎。王匡将军马列成阵势,勒马门旗下看时,见吕布出阵,王匡回头问曰:“谁敢出战?”后面一将,纵马挺枪而出。匡视之,乃河内名将方悦。两马相交,无五合,被吕布一戟刺于马下,挺戟直冲过来。匡军大败,四散奔走。布东西冲杀,如入无人之境。幸得乔瑁、袁遗两军皆至,来救王匡,吕布方退。三路诸侯,各折了些人马,退三十里下寨。随后五路军马都至,一处商议,言吕布英雄,无人可敌。后一段气势明显输了。
至于许多容貌并不出众者,也需要容貌描写,这也是民间小说的传统。
哪怕到了19世纪,莫泊桑时代,写小说还喜欢假托“我认识的谁给我讲的故事”。
毛姆也是,总是假托“我目睹了故事发生”的感觉。
这些其实都是亲切感,虽然是虚构的。库切认为,这种叙述法是避免让读者产生隔膜感。
外貌写得好,对塑造人物的性格和形象可以起烘托作用。
在传统好好小说中,对一个人外升袜胡貌的描写往往可以揭示他的性格特征,当然,有时候也可以起到强烈的对比作用,如《巴黎圣吵拦母院》中的卡西莫多。
有一个直观的印象,初步评价人物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