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呵,这可真是巧斗机锋了。
上联,二二三三四四五,没有一。
下联,六六七七八八九,没有十。
这是“缺衣少食”之意。
横批“二四七三”,谐音“儿死妻散”,这个人也真够惨的了。
楼上这二位就不用争了,书都没读全。“仓禀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是管子里的原话。史记引用的时候,变则为而,“仓禀实而知荣辱,衣食足而知礼节。”你们俩都对。
三楼那位,去声和入声不是如今的三声和四声。古时候有“平上入去”四声,如今的是“阴平,阳平,上,去”四声。三声是上,四声是去。入声已经消失了。但这只是大概,而且今音特指在普通话里。
音韵学发展到今天,跟古代有很大的区别。第一是不能拿普通话去推求古音,第二是注意方言的音节的变化。
上联意含缺(衣)一,下联意含缺(食)十.那横批当然要意思相关较好,二四七三其谐音似儿死妻散.那整个意思就成了由于缺衣缺食而造成儿死妻散.
以下的纯属本人的笼统见解,非规范的,他楼的不要抄袭
平仄是古诗联等的一种押韵,平-以现在的普通话来说即为第一声(阴平),第二声(阳平) 仄-即为第三声(上声),第四声(去声).
坐莲台(仄平平) 如果改为登莲台即(平平平)成了三平尾.
能入道(平仄仄)如果改为可入道即(仄仄仄)成了三仄尾.
仄 与平的意思相反(即不平).
平:是一声和二声
仄:是三声和四声
如蒿(平)、豪(平)、好(仄)、号(仄)
而三平三仄就是这句的最后三个字是几声
“二四七三”想必只是出联者一时兴起的结果,没什么特别意义,只是此四字念时朗朗上口,且为“仄仄平平”,音韵舒畅。
“仄”为去声和入声,亦即现今所说第三声和第四声。
深奥与否,不过因人而异。“仓禀实而知荣辱,衣食足而知礼节。”所有的这些,都是人在物质生活满足之后追求的精神境界。
楼上所说的,是不是应该是仓禀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