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研究的划分方案

2025-04-07 08:39:10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4.2.2.1 层序界面的识别

众多的研究成果表明,在不同的沉积盆地中,虽然盆地的构造性质不同,但在盆地构造—沉积演化序列中均可识别出6类具不同控制因素、发育规模和识别标志的界面(表4.4),其中同类界面的各项特征及其所限定的层序结构、叠加样式和时间跨度基本一致。由此可以认为,此6类界面可作为划分旋回级次的基本标准。不同级别的层序界面具有不同的成因特征和宏观识别标志,识别和划分层序界面的最直接和最客观的手段,是对野外露头和钻井岩性标志的研究,如利用构造不整合面、大型侵蚀冲刷面、水进超覆面、岩性突变面和最大湖泛面等具有特殊成因意义的界面,结合剖面结构和相序变化划分层序,其中以构造和沉积不整合界面的识别最为重要。

表4.4 层序界面的级别划分及其控制因素和主要识别标志

(据郑荣才,2000)

(1)区域性构造运动形成的不整合界面(I级界面)

此类界面一般为构造不整合面,成因与区域构造运动特别是板块构造运动有关,因此,此类界面通常限定了整个盆地性质和沉积充填序列。加里东运动使整个华北地台隆升暴露,形成了区域性不整合面,奥陶系与石炭系之间缺失了约1.32亿年的沉积,属于I级层序界面。奥陶系碳酸盐岩受隆升暴露影响发育岩溶角砾,顶部为区域性铝土质风化壳,在地震剖面上表现为大型构造削截面。

(2)局部构造运动形成的不整合界面(II级界面)

此类界面出现在原型盆地的各个沉积充填演化序列之间,与盆地构造演化各阶段相对应,成因与盆地构造演化各阶段的应力场转换有关。因此,其分布范围遍及整个盆地和对应构造演化各阶段的平行不整合面,具较大幅度的穿时性。早奥陶世的怀远运动,使得南华北地区隆升,造成南高北低的古地理格局,从而使中奥陶统向南超覆,南部冶里组—亮甲山组遭受风化剥蚀,下奥陶统与中奥陶统之间的形成一不整合界面,即为II级层序界面,可做为SS1与SS2的层序界面。

另外,通过将河南鹤壁大峪、太参3井等剖面对比研究,在峰峰组底部以一层灰黄色泥晶白云岩与上马家沟组分界,太参3井底部夹角砾状微晶灰岩,向上为灰质云岩、泥质云岩、粉晶云岩、砂屑粉晶云岩,角砾状泥质云岩、含泥云质灰岩和石膏。沉积旋回为萨布哈—湖—潮间—局限海环境,与上马家沟期沉积旋回完全相反。结合峰峰组的沉积分布范围大大缩小及全球海侵事件分析,说明该沉积旋回是由于加里东运动的隆升加速,从而消减了全球海侵的影响。因此在中、上奥陶统之间实际上也存在一局部构造运动不整合面,为SS2与SS3的层序界面。

(3)大型冲刷间断界面或岩性、岩相突变界面(III级界面)

大多数区域性海(或湖)退作用形成的界面属于Ⅲ级界面,成因与同一构造演化阶段中的次级构造活动强度周期性幕式变化有关,与之相关的界面主要表现为上、下地层呈大型冲刷接触的岩性、岩相突变关系,虽然在盆地范围内往往具有低幅穿时界面性质,但仍具有重要的等时对比意义。下奥陶统亮甲山组底部以海退形成的一套砂砾层作为与冶里组的分界标志,在河南辉县以北、林县白龙庙等剖面表现十分明显,发育有海退形成的大型斜层理。这一界面可以作为划分三级层序OSQ1与OSQ2的界面。在下马家沟组一段与二段之间,区域上表现为贾汪页岩与上部的灰岩分界,也是一典型的Ⅱ型岩性岩相转换面,可作为OSQ3与OSQ4的层序界面。上、下马家沟组之间为灰岩与白云岩的岩性转换面,在大部分地区下马家沟组底部发育有白云岩角砾与上马家沟组分界,以此可以划分出OSQ4与OSQ5的层序界面。根据岩性、岩相变化,上马家沟组三段各发育一个三级层序,分别为OSQ5、OSQ6和OSQ7。根据前人(李君文,2004)对河北峰峰地区峰峰组的层序划分方案,将该地区峰峰组划分为两个三级层序:OSQ8和OSQ9。

4.2.2.2层序划分

通过对前人层序划分方案的总结,并根据南华北地区有代表性的基干剖面和大量的辅助剖面及钻井剖面,提出切实可行的层序划分方案,奥陶系包括3个超层序、9个三级层序(表4.5)。

在奥陶系中可以识别和划分出9个三级层序,分别命名为OSQ1~OSQ9。下奥陶统包括OSQ1~OSQ22共22个三级层序,它们构成了SS1超层序;中奥陶统包括OSQ3~OSQ9五个三级层序,构成SS2超层序;上奥陶统大部分地区缺失,仅在部分地区出露峰峰组,SS3发育不完整。由于区内奥陶系主体为陆表海碳酸盐岩台地型沉积,低位体系域沉积难以在区内进行对比研究,本书从方便体系域的全区对比角度出发,依据从简原则对三级层序划分主要做了TST和HST划分。从年代地层学上讲OSQ1,OSQ2,OSQ8,OSQ9平均每个层序延续的时限为5.15Ma,OSQ3~OSQ7平均每个层序延续的时间仅为1.16Ma。

表4.5 南华北地区奥陶系多重地层划分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