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丹桂飘香,阵阵花香,沁人心脾.花香四溢的现象说明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花香能够被人闻到说明花粉分子运动到人的鼻子里,因此花粉分子是不断运动的,这又被称为分子运动论。分子动理论认为,压强不是如牛顿猜想的那样,来自分子之间的静态排斥,而是来自以不同速度做热运动的分子之间的碰撞。
分子太小而不能直接看到。显微镜下花粉颗粒或尘埃粒子做的无规则运动(布朗运动),便是分子碰撞的直接结果。
1827年英国植物学家R.布朗在花粉颗粒的水溶液中观察到花粉不停顿的无规则运动。进一步实验证实,不只是花粉和小炭粒,对于液体中各种不同的悬浮微粒,都可以观察到布朗运动。布朗运动可在气体和液体中进行。
扩展资料
分子运动理论的发展过程
1738年,丹尼尔·伯努利发表著作《流体力学》,为气体动理论的基础。在这一著作中,伯努利提出,气体是由大量向各个方向运动的分子组成的,分子对表面的碰撞就是气压的成因,热就是分子运动的动能。
但是,伯努利的观点并没有被立即接受,部分原因是,能量守恒定律当时还没有建立,分子之间为弹性碰撞也不是那么显而易见。
1744年罗蒙诺索夫第一次明确提出热现象是分子无规则运动的表现,并把机械能守恒定律应用到了分子运动的热现象中。
1856年,奥古斯特·克罗尼格提出了一个简单的气体动理论,他只考虑了分子的平动。1857年,克劳修斯提出一个更复杂的气体动理论,除了分子的平动,他还考虑了分子的转动和振动。他还引入了平均自由程的概念。
1859年,麦克斯韦在克劳修斯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分子麦克斯韦速度分布率。这是物理学史上第一个统计定律。1871年,玻尔兹曼推广了麦克斯韦的工作,提出了麦克斯韦–玻尔兹曼分布。
直到20世纪初,很多物理学家仍然认为原子只是假想,并非实在的。直到1905年爱因斯坦和1906年马利安·斯莫鲁霍夫斯基关于布朗运动的论文发表之后,物理学家才放弃此想法。他们的论文给出了分子动理论的准确预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分子运动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布朗运动
金秋十月,丹桂飘香,阵阵花香,能闻到花的香味,是因为桂花花香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的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桂花花香.
A、由于分子是在不断的运动的,这是造成花香四溢的主要原因,故选项正确.
B、由分子的性质可知,花香四溢的主要原因与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无关,故选项错误.
C、由分子的性质可知,花香四溢的主要原因与分子具有一定的质量无关,故选项错误.
D、由分子的性质可知,花香四溢的主要原因与分子之间有间隔无关,故选项错误.
故选: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