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治是如何打败李泰,夺得太子之位

2025-04-04 14:18:34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魏王泰没有能够如愿当上太子,与太子承乾被废后发生的有两件事有很大关系。第一件事,唐太宗当面口头答应立魏王泰为太子的当天,魏王泰从唐太宗处出来,恰好碰到了去看望唐太宗的晋王李治。父亲已经口头许诺立自己为太子,魏王泰就神气起来,他教训李治说:“你和元昌关系不一般,元昌现在败没了,难道你一点也不忧愁吗?”李治当时就被吓哭了。元昌是唐高祖第七子,和太子承乾图谋不轨,被朝廷发现,受到了惩处。魏王泰意思是说李治和元昌同党,封建时代,同党是要受株连,一同治罪的,李治听了,当然很害怕。等到李治去见唐太宗,唐太宗见李治愁眉苦脸,满脸泪痕的样子,问为什么,李治如实把魏王泰对自己说的话说了,唐太宗听了很失望,开始后悔答应立魏王泰为太子了。第二件事,唐太宗当面责骂废太子承乾的时候,承乾辩解说:“儿臣已经是太子了,还有什么要谋求的,我被魏王泰算计,本来是要找一个保全自己的办法,没有想到,别有用心的人教我干了坏事。现在,魏王泰如果当了太子,正好遂了他的心愿,在他的计划之中。”
  承乾的话,引起了唐太宗的警觉。太子承乾被废以后,立谁为太子,大臣们意见就很不一致,岑文本、刘洎劝唐太宗立魏王泰,长孙无忌坚决要求立晋王李治,这个时候发生的两件事,恰恰使魏王泰的凶险的本性暴露无遗,魏王泰和承乾关系紧张,和晋王李治关系也不协调,魏王泰和李治相比较,李治当然占了优势和先机。
  所以,当长孙无忌再一次建议立李治为太子的时候,唐太宗立即就同意了。李治被立为太子以后,唐太宗知道李治懦弱,难当大任,贞观十八年(公元644年)冬天,唐太宗又要立吴王恪为太子,说:“吴王恪英果类我,我欲立之,如何?”长孙无忌坚决不同意,唐太宗说:“吴王恪不是你的外甥你就不同意立他吗?”长孙无忌说:“太子李治仁厚,是守成的最好的人选,再说,太子不能经常更换。”唐太宗才放弃了另立太子的念头。
  宣布立晋王李治为太子的时候,唐太宗向群臣们交代了不立魏王泰而立晋王李治的原因:他说:“承乾悖逆,泰亦凶险,皆不可立。”又说,“如果立魏王泰,说明太子的位置通过经营能够得到;从今以后,太子失德和藩王窥视太子位置的,一概弃而不用。立魏王泰,承乾和李治都不能保全,立李治,承乾和魏王泰都能够保全。”从唐太宗这段话看,唐太宗立李治为太子的原因已经很清楚了,他是出于不得已,他自己为了当上皇帝,兄弟之间兵戎相向,结果闹得兄弟被杀,父子关系不和,他不希望自己身上发生过的悲剧在儿子身上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