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表外投资实体是一种银行发起设立并提供全部或部分债务担保的证券套利安排。“管道”(conduit)的融资渠道主要是资产支持商业票据,银行往往为其提供100%的债务担保;结构性投资工具(SIV,Structured Investment Vehicles)的融资渠道不仅仅是资产支持票据,银行也并不为其提供100%的债务担保。这些表外投资实体一般通过资产支持商业票据(ABCP等短期融资安排融资,然后一般投资于评级在AA以上的长期证券或者其他金融资产,并以市场价值为基础进行运营(这类似于抵押债务债券,后者通过分析资产组合证券的价格波动而保持动态的超额担保比率)。两类机构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是发起银行,银行为其提供债务担保,但是表外投资实体并不纳入发起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二是评级机构,评级机构不仅为其发行的资产支持商业票据提供评级,而且其所投资的长期金融资产的市场价值也严重依赖于评级机构的评级。
截至2007年上半年,美国市场上的银行表外投资实体的资产大约为1.85万亿美元(其中资产支持商业票据“管道”持有的资产大约为1.5万亿美元,而结构性投资工具的资产为3500亿美元)。虽然根据在结构性投资工具市场中占有最大份额的花旗银行向监管机构提交的文件,花旗银行的结构性投资工具持有的与次级抵押贷款直接或间接相关的资产大约占总资产的0.09%,但是伴随着次级抵押贷款危机的发展,市场对这些表外投资实体将给银行带来巨大风险的担忧越来越强烈。
这种担忧主要来自于两方面:其一,自7月份次贷危机爆发以来,信贷市场紧缩状况未得到根本改善,与这类投资实体密切相关的资产支持票据发行量大幅萎缩(见表2),这直接导致一些银行开始对其所发起成立的表外投资实体的注资行动;其二,表外投资实体的资产支持票据的发行以及所持资产的市场价值都严重依赖于评级机构,因此评级机构新一轮的评级下调将不仅使这些表外投资实体进一步陷入流动性危机,而且可能使这些投资实体陷入债务危机,最终将拖累发起银行并反映到其资产负债表中。在金融机构最近的资产冲销浪潮中,我们无法确定是否与这些表外投资实体有关、有多大程度的关系,但是我们认为这些表外投资实体所蕴含的风险是不容忽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