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篇大红灯龙高高挂的影评..大概500字左右!

不要连接网址..要文字!!谢谢你
2025-04-06 21:31:53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大红灯笼高高挂”是著名导演张艺谋的第四部作品,同时也是一部关注女性的作品,改编自苏童小说“妻妾成群”。在改编过程中,张艺谋将苏童的阴柔细腻转化为一种烈——刚烈,壮烈,惨烈,大开大阖,波澜壮阔。苏童的故事留下来了,而气氛全变了。白描式的,婉约的,内敛的江南风格,变成了冲突激烈的西北豪情;江南阴柔腐朽的陈家花园,搬到了西北山西气派的乔家大院;娇小任性的颂莲,变成了高大刚烈的巩俐。张艺谋以独立的导演审美情趣来割舍着小说,他先是剥掉小说的衣服,再是削去其肌肉,最后只留下一个骨架,然后再重新赋予新的肌肤和生命。无论是四姨太颂莲,还是二姨太卓云,三姨太梅珊,甚至丫鬟雁儿,所有的纸上美女,到了电影里就变成了血肉之躯,但是她们的命运却都像美丽的蝴蝶一样,不是被扭曲就是被摧残——都是短寿的。颂莲的反叛和好胜性格,终使她败在深谋远虑,笑里藏刀的二姨太手里。家庭中的争宠风波,导致女侍冻死,三姨太被逼疯并终被“家法”吊死。旧中国妇女的种种命运,都在这个陈家大院里被浓缩了
人真是有惰性的动物,昨天看的片子不来耕耘,今天的就堆积起来又不知会推向何日。所以以后还是要来记,哪怕只写个提纲。

这么晚才看了这部老谋子的经典之作真是有些惭愧。在我没上这个专业之前,也就是从懂事以来到高中毕业,差不多和电影没啥交集。印象中上电影院看电影的次数少之又少,除非是学校组织过节的时候看主旋律。在电视上看的电影也没什么印象。在高考的时候选择影视,当初似乎非常坚定,但如今想来也像是一种盲目。不知未来会怎样,但我知道我喜欢。到现在上研了,有时和同学讨论为什么会上这个专业,也感觉底气不足。大家看的片子似乎都比我多,有人会说看电影让他快乐,有人说电影让他体验丰富的人生,有人已经将看片作为必须的生存方式。而对于我,似乎谈不出对电影的大情大感。我也会被电影打动,也会对大师人物及作品佩服不已,但你要问我为什么喜爱电影,我可真不知道如何回答。

绕了一会,现在回来说这部影片。

灯笼

张艺谋的色彩和构图实在是没话说。红就红的烈,黑就黑的惨,灯笼在里面作为一种封建规矩的象征,其形式本身已经超越内涵本质成为一种束缚。点了灯就能享受到垂脚按摩,点了灯才能按自己口味加菜,点灯在这样的环境中已经成为实现自我价值的唯一途径。女人每天在这样的渴盼中度过孤寂无聊的生活,就像导演借巩俐所扮演的颂莲之口向观众传达“这个院的女人除了不像人之外,什么都像。”大俯拍机位营造的屋檐相连的封闭构图,更是将这种死气沉沉的静止气氛外化到了一种极致。

规矩

剧本的安排十分戏剧性,和现在“场面电影”真是截然不同(社会文化语境的转变)。《黄金甲》里张艺谋在谈论“规矩”,任何人都要承认皇权的威严,遵守皇权制定的规矩,不然,哪怕是至亲的人都不免受到严厉的惩罚。在《红灯笼》里“规矩”更是无处不在。可以妻妾成群的老爷就是所有这个院子里所有的规矩,所有的人的命运都掌握在他的手里。背叛他,代价就是失去所有条件,甚至生命。而老爷本身,也是规矩脚下的臣子。老祖宗的意志通过规矩将后代世世殉葬。

台词

我发现这部片子的台词其实写的非常到位。信息量非常大,但安排的又不突兀和拖沓。比如颂莲刚被娶进门的时候随管家去每位太太房里请安。这几场不但将几个太太的形象做了初步塑造和确立,更是通过他们之间的对白将颂莲的身世家境通过简短的对话加以明确。年龄(19),背景(洋学生,大学没读完),家庭(父亲亡故,母亲是继母)等等,十分干脆利落。

人物

颂莲的形象十分生动。开场的一个长镜头,巩俐的表演真是十分到火候,将人物不屈但又无奈的境遇表现地十分到位。然后就是她自己走进陈府不做花轿,面对雁儿的挖苦不卑不亢,显示了她的独立性也坚韧性。她了解作为女人的无奈,嫁给富人做小老婆“女人不就那回事”,同时她也清楚自己的地位“我被封了灯还是太太,你总归是丫头。”她似乎妥协于这种命运的无奈,但又在自己的权益上进行不懈的争取。这样一种有些矛盾的双面性是她性格上最突出的一笔。

除此之外,大太太的“古董”性,二太太的菩萨脸蝎子心,三太太的不甘寂寞的戏子之心,都表现的有点有面。比起今日一些大片中的人物塑造,真是皮肉丰富多了。

回答2:

今天是第二次看《大红灯笼高高挂》,在宿舍和倩一起。割却一年前初识的震撼,现在可以更好地思考这部影片的好处。最喜欢的还是它简洁的叙事风格。寓言的文字总是很精炼的,何况是政治寓言,这种隐匿和保留也恰恰成就了它的精彩。点到即止,不事渲染,完全靠场面调度、镜头语言、音乐音效来营造压抑感。长镜头和固定场景的应用又很自然地把观众代入了叙事,仿佛故事就发生在自己身边,就是真实的日常生活。
  
  所有的东西都是象征。灯笼象征什么呢?权力、名声……种种人们热衷的“身外之物”(这里没有金钱,在四合院本身就衣食无忧了)。三位太太就是性格各异的个人,他们有砝码、有野心,也许想尽一切办法能得到这些东西,但缺失的是自由——他们不能为“人”的原因。而这又恰恰是从他们来到四合院那一天就注定的。选择了金钱,放弃了自由?也许吧。至于大太太嘛,她肯定曾经辉煌过,但现在不得不退居幕后,成为那些古老的“规矩”(见下)的一部分。
  
  只闻声不见人的老爷也是人物设置上的一个亮点:一方面让观众将注意力集中在要着重表现的个人的命运上,同时又暗示,操纵他们命运的是个看不见的(无形的)力量。(机构?体系?国家机器?)这个力量喜新厌旧、贪得无厌,想起来的时候会爱抚你一下,给你一点好处,就像对待小猫小狗一样。你可以撒娇、闹脾气,但是你绝对不可以背叛。也许追忆往昔甚至向往外面的世界都是默许的,可一旦作出实质行动,等待你的就是“封灯”,就是死人屋的审判。
  
  丫环雁儿的角色有些特殊,她的地位和其他太太不平等,她没有权势,也没什么文化。但她有个性,爱面子,工于心计。她算计和追求的东西和太太们是一样的。最后因为不肯认错在雪地上冻死了,结局也是一样的悲惨。推开门,看见满屋打着补丁的灯笼是全片最出人意料的情节。细想起来又是那样地真实和悲凉。也许她的命运更贴近普通人吧。
  
  “规矩”恐怕是重复最多的台词。“祖上传下的”稀奇古怪的老规矩是那样多。有的人理所当然地守卫着它。更有的人起先成为它的受害者,然后又利用它去害其他人。就像起先不习惯锤脚、点灯,而后又依恋不已一样(想想颂莲和雁儿,一边自己挫着脚一边沉浸在锤脚幻想时地表情)。
  
  还值得一提的是影片的音乐音效。萦绕四院的的锤足声,急迫而诡异,像是声声敲在观众的心上。全片的音乐少而精,放的位置也可圈可点。梅珊的几个唱段或者勾起对往昔的追忆,或者反映现实的悲凉,无不表现的淋漓尽致。在空阔的房顶,或狭小的四合院通道,一个身着戏装的妖艳女人,唱着曾经的曲子……是怎样的意境啊。而围绕颂莲和雁儿的那段女声合唱,很简单的京昆调子,速度越来越快,然后戛然而止。配合着无法避免的悲剧,还有什么比这更恰当?
  
  四合院,一个封闭的世界。灯笼燃起或熄灭,人们“胜利”或失败,进攻或退却,一幕幕悲剧在这里上演。冬去夏来,不断有新演员加入这个舞台(注意到,这里是没有“春天”的)。然而所有人都被限定在这个压抑的空间,逃不出,走不开。死给人的震撼总是强烈的。然而颂莲没有死掉,却是像幽灵一样在陈家大院日夜游荡着。可她到底是疯狂了还是顿悟了,终究是说不清的。
  
  倩只总结出一点:“不要嫁有钱人,太受罪了。”呵呵,倒是个有趣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