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腐乳的传说
从前,在桂林有一个叫林诚的人,专门以卖豆腐为生,他做出的豆腐细嫩,,光滑,味道鲜美,老少不欺,价钱公道,人又诚实,所以生意非常好
.林诚的生意好,自然会有人眼红.这人就是前村的赵钱,他也是做豆腐卖的,可是他为人狡猾,一肚子坏水,做豆腐又不讲质量,用霉得发黑的豆子做豆腐.俗话说"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时间一久,赵钱的生意就江河日下,越来越淡了.旧时有句话:同行是冤家.赵钱不但眼红林诚的生意,而且还总想搞垮林诚,好做独行生意,他日思夜想,终于得到了一个换注意,于是,他立刻找到了本村游手好闲的胡赖,这胡赖也不是个好人,两人臭味相同,当下一拍而合,如此这般定下了一条毒计.
第二天,林诚挑豆腐路过胡赖的家门口时,胡赖叫住林诚,将所有的豆腐买下.五天后,林诚再次路过胡赖家门口是,胡赖再次把林诚的豆腐全部买下,这一下,把林诚弄糊涂了,正在猜疑时,胡赖将第一次买的豆腐挑出来,板着脸说"好个林诚,都说你老实,讲信用,想不到你胆大包天,欺到老子头上来了!"
林诚是一头雾水,他睁大眼睛看桶里的都腐,果然是一桶臭豆腐,"怪了,刚才还是一桶新鲜的豆腐,怎么一转身就变了,不由想到五天前的那担豆腐,心中一亮,说,你少诬赖好人,走,到你家去看".这时候,围了一帮男女老少,都七嘴八舌的说"对,是真是假,进屋看看就知道了" 胡赖双手一摊,说,"看是可以,如果就是这么一担豆腐,你说怎么办?","我赔你十担的钱!"林诚气红了脸说.胡赖家不大,只有两个房间和一个猪栏,没有后门通外面.大家进去都睁大眼睛却找不到半点豆腐,怪了,没法,林诚只好忍痛掏钱.这是怎么会事呢?原来,胡赖家养了一头大母猪,胡赖把那担鲜豆腐倒进猪槽,饿了一天的大母猪将豆腐一股脑的吃得干干净净,一点也不剩,所以大家一点都找不到.这就是赵钱向胡赖出的偷梁换柱之计.
林诚舍不得把长了霉的臭豆腐倒掉,挑回家后用缸装起,拿盐和酒腌了起来.过了一段时间,林诚打开缸来看,顿时闻到一股浓列的香气,他心中一喜,赶紧用竹筷挑起一块来看,哈哈,这腌过的豆腐呈乳黄色,表面胶状透明,形美色具嘉,芳香扑鼻,忍不住好奇咬一口,哇晒,细腻爽口,鲜舔开胃,好吃极了,林诚见这东西洁白如乳,脱口自语到,"好,好,豆腐乳!"林诚把这担豆腐乳挑出来卖,买的人吃后都纷纷竖起大拇指说,"好吃,好吃!"这样,林诚就发明了豆腐乳.
汉中时期就有了
据说很早很早以前,汉中街上有个四十多岁的妇女,人称王婆。这个老婆子年轻时死下丈夫,又没有儿女,孤苦一人,靠自己做点小生意过活。她每天买些黄豆磨豆浆,把豆浆摆到门口卖,把豆渣留给自己吃,挣挣扎扎地维持着苦日子。当时汉中卖豆浆的还只有她一家,她的豆浆磨得细,煮得浓,人人都爱喝,生意一天比一天好,一下出了名。
王婆隔壁住了个佘员外。这个佘员外是个见钱眼开的大财迷,他见王婆卖豆浆生意满好,就红了眼,也想插手赚大钱。于是他雇了几个伙计专门给他作豆浆卖,为了挤垮王婆的生意,行时豆浆还比王婆卖的便宜。王婆是小本经营,咋能竞争得过余员外呢?因之她的生意就一年不如一年了。她做下的豆浆常常卖不出去,剩下不少豆浆,她怕放的时间长了发酵变味,心卫很着急。她出于无奈,就在变味的豆浆里放点盐,每天自己喝上三顿充饥。
有天王婆在豆浆里把盐放的稍多了一点,忽然发现豆浆在慢慢地起着变化,成了脑状的东西。她尝了尝,怪好吃。这就是最早出现的豆腐脑。 (直到现在河北地区的盐卤还一直被用来点豆浆哩!)从此以后王婆就改卖豆腐脑了。那个佘员外见王婆卖豆浆的生意被他挤垮了,就在作豆浆时多加水,卖豆浆时高要价,企图赚大钱。谁知人们见王婆新做出来的豆腐脑比他做的淡豆浆好吃得多,就爱到王婆那里去吃豆腐脑,而不爱到他那里去喝淡豆浆。王婆的生意又一天天兴隆起来,而佘员外的生意却冷冷清清,无人上门。佘员外一气之下,把王婆抓到家里:追问她作豆腐脑的秘密。王婆想,作豆腐脑的方法不需要保密,多让人们吃些豆腐脑有啥不好,就把做的方法告诉了佘员外。余员外又卖开了豆腐脑,又挤垮了王婆的生意。
王婆做的豆腐脑卖不出去,生活越来越困难,几乎无法维持了。她怕剩下的豆腐脑放坏了,就用布把豆腐脑一块一块地包起来,滤去了水,干放在那里,每天自己饿了就吃上一些。由于剩下的豆腐脑太多,她吃着吃着,有几块已经发霉长毛了。她想,放的时间长了恐怕要变坏,不如再加些盐,索性再拿些辣面、香料、生姜、大蒜拌在里面当菜吃。经过这样制作以后,这些放干了的豆腐脑更好吃了。她还给这种食品起了个别致的名字---“豆腐乳”。以后王婆就改作起卖豆腐乳的生意来。由于豆腐乳好吃,前来学做豆腐乳的人很多,这样做豆腐乳的方法越传越远,所以现在各地无论城乡都有做豆腐乳和卖豆腐乳的人。
豆腐乳:刘安发明豆腐
🇩🇿🇩🇿
腐的由来
我国是最早种植大豆的国家,也是最早利用大豆制成豆腐制品的国家。
豆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汉代。两汉时,淮河流域的农民已使用石制水磨。农民把米、豆用水浸泡后放入装有漏斗的水磨内,磨出糊糊摊在锅里做煎饼吃。煎饼加上自制的豆浆,是淮河两岸农家的日常食物。农民种豆、煮豆、磨豆、吃豆,积累了各种
经验。后来,人们从豆浆久放变质凝结这一现象得到启发,终于用原始的自淀法创制了最早的豆腐。
相传汉代淮南王刘安始创豆腐术。他曾招集大批方士改进了农民制豆腐的方法,采用石膏或盐卤作凝结剂,洁白细嫩的豆腐制作出来了。
豆腐,古时已在南北食物市场上出现。据当时的《清异录》记载,人们呼豆腐为“小宰羊”,认为豆腐的白嫩与营养价值可与羊肉相提并论。宋代,豆腐作坊在各地如雨后春笋般开设出来。登泰山去拜佛和游览的人都要尝尝绵滑细腻的泰安豆腐。古代泰安城里多豆腐作坊,夜间全城磨轮辘辘,豆香四溢。安徽的八公山豆腐、湖北的黄州豆腐、福建的上杭豆腐、河北正定府的豆腐脑、广西桂林腐竹、浙江绍兴腐乳等都是古代有名的豆腐制品。
豆腐有南豆腐、北豆腐、老豆腐、嫩豆腐、板豆腐、圆豆腐、水豆腐、冻豆腐、包子豆腐等分别,都是豆腐鲜货制品(包括豆腐干、豆腐皮、豆腐脑等);豆腐的发酵制品,有臭豆腐、乳腐、长毛豆腐等,这些都是我国人民传统的副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