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斯科郊外的晚上》讲述的是1956年,特罗申应邀拍摄一部纪录片,并为该纪录片录制插曲。当他来到莫斯科准备录音时,意外听到了一首旋律,一下子打动了他。这首旋律就是瓦西里·索洛维约夫·谢多伊谱曲,米哈伊尔·马图索夫斯基填词的歌曲《莫斯科郊外的晚上》。
当初,作者本人对《莫斯科郊外的晚上》非常不满意。他们认为,这首歌写得很不成功,听起来枯燥乏味。不过,当特罗申走进录制棚第一次演唱这首歌时,摄制组一下子全被征服了,特罗申的第一唱就被灌进了影片。
之后,著名指挥家维克托·克努舍维茨基对歌曲进行了改编,并加进了著名的女声合唱部。从此,特罗申每到一处演出时必唱《莫斯科郊外的晚上》,使这首歌在前苏联迅速走红。《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很快成了特罗申的名片。
歌曲结合了俄罗斯民歌和俄罗斯城市浪漫曲的某些特点,富有变化,明快流畅, 作者灵活地运用了调式的变化第一乐句是自然小调式,第二乐句是自然大调式,第三乐句旋律小调式的影子一闪,第四乐句又回到了自然小调式。
作曲家还突破了乐句的方整性:第一乐句是四个小节,第二乐句比第一乐句少一个小节,第三乐句割成了两个分句,一处使用了切分音,对意义上的重音的强调恰到好处,第四乐句的节奏与第一、二乐句相近,但不从强拍起,而变为从弱拍起。
四个乐句在章法上竟没有一处是和另一处完全相同的,歌曲旋律的转折令人意想不到却又自然得体气息宽广结构精巧,于素雅中显露出生动的意趣真是令人惊叹不已。难怪苏联音乐界盛赞索洛维约夫一谢多伊的歌曲作品“体裁灵活新颖手法别致风格多样化,很少有雷同的感觉。
扩展资料:
社会影响
近20年来,《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在中国流传得更广。几乎没有一种音乐刊物、一本外国歌曲集子没有发表过这首歌,也几乎没有一家唱片公司没有录制过这首歌,《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的祖国是俄罗斯,《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的母语是俄语。
但在世界上,用汉语唱《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的人远比用俄语唱的人多,难怪北京的一位电视主持人说:“用中文演唱的《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早已深入我们的生活,融入了我们的体验和感情,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已经成为地地道道的中国歌曲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莫斯科郊外的晚上
马都索夫斯基的诗出色地描绘了俄罗斯大自然的内在的纯朴的美;歌曲中年轻人真诚激动的心声、萌生的爱情和黎明前依依惜别之情都和这大自然的美和谐地交融在一起。
而索洛维约夫·谢多伊他那富有魅力的、水晶般剔透的旋律又支持和发展了诗歌形象,仿佛就是从俄罗斯大自然本身诞生出来的。用作曲家本人的话来说,歌曲是“顺着字母从笔尖底下流出来的” 。
扩展资料:
近20年来,《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在中国流传得更广。几乎没有一种音乐刊物、一本外国歌曲集子没有发表过这首歌,也几乎没有一家唱片公司没有录制过这首歌,《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的祖国是俄罗斯,《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的母语是俄语;
但在世界上,用汉语唱《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的人远比用俄语唱的人多,难怪北京的一位电视主持人说:“用中文演唱的《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早已深入我们的生活,融入了我们的体验和感情,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已经成为地地道道的中国歌曲了。”
前苏联著名作曲家维约夫·谢多伊最擅长用歌曲这一艺术形式来抒发他对夜色的感受。1941年8月作曲家创作了描写海港夜色的歌曲《海港之夜》,深受人们欢迎,并为此于1943年荣获斯大林文艺奖。15年之后,脍炙人口的爱情歌曲《莫斯科郊外的晚上》诞生。
这首歌曲为“分节歌”,只有16小节,包括四个短的乐句,形成起、承、转、合的曲式结构,具有小调性色彩的动人旋律。歌曲的第一个乐句颇为简朴,素雅。第二个乐句显得色彩明亮,富有动力。第三个乐句的色彩与前一个乐句形成鲜明的对比。最后一个乐句旋律又回到主三和弦上,并以主音La结束全曲。歌词分为四段。
前两段写景,一开始就把我们带入了“深夜花园里四处静悄悄,只有风儿在轻轻唱”的特定环境中,这正是恋人相会的好地方。接着,歌词又对轻风、明月和水波加以艺术的描绘,从而展现了一幅安谧、动人的夜景。后两段歌词抒情,以第一人称的写法,把男女初恋时那种“我想开口说,但又不敢讲”的羞涩与矛盾的心境,坦露在人们眼前。最后,以“但愿从今后,你我永远不忘莫斯科郊外的晚上”一句歌词,画龙点睛地直扣歌题,令人遐想,回味无穷。此歌曲是作曲家与诗人马图索夫斯基共同为苏联斯巴达克运动会的纪录影片所作的的四首插曲中的一首。在该影片放映后,它很快风靡全苏。
1959年,这首歌曲荣获苏联最高创作奖——列宁文艺奖。它几乎被译成世界各国的语言被人们传唱。此外,它不但以独唱、重唱、齐唱、合唱等形式出现,而且还被改编成钢琴曲、小提琴曲、管弦乐曲、爵士乐曲、迪斯科及某些民族的器乐曲。莫斯科广播电台还用该歌曲的开始句为广播呼号,通过广播通讯卫星,每天向地球各个角落发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