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不同的想法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要求演员不像存在于舞台上,而是真正存在于舞台上,不是为了表演,而是为了生活。演员在舞台上应该永远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他应该遵守生命的逻辑和有机规律,在规定的场景中真诚地感受、思考和行动。
布莱希特体系主张上方的演员角色,推动作用,代表人物在剧中融化而不是演员进入角色,走进这个角色在任何时候,走出这个角色在任何时候,面对观众,远离它,自由的奔跑。演员与角色保持距离,形成“双重形象”,即演员是演员本人,也是剧中的人物,是演员用精湛的演技表演剧中的人物。
2、不同的表演方法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强调演员在舞台上的首要地位,发挥演员创作的主动性,通过整体表演体现导演的风格。它强调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强调表演各部分之间的协调,强调表演的艺术完整性。该系统是关于演员的创作原则和训练方法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称之为经验学派。需要的不是模仿形象,而是“成为形象”,生活在形象中,在创造过程中有真实的体验。
布莱希特的体系采用了自由而不拉伸的戏剧结构形式,从多个方面展示了生活的丰富多彩的内容。通过众多的人物和场景,读者可以看到生活的真实面貌,它的复杂性和矛盾性,激发人们的思考,激发人们对社会变革的热情。
3、不同的审美观念
摘要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戏剧美学思想强调戏剧的社会使命和教育功能,继承了19世纪俄国革命民主主义朴素唯物主义的美学观,是对生活的真实反映。它出现于20世纪俄国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日益兴起的时期。它不仅反映了社会进步阶级对舞台艺术深刻的思想内容和现实生活要求,也反映了俄罗斯艺术的民族特色及其对现实主义和民主的热烈追求。
布莱希特的戏剧化方法主张“分离法”,又称“陌生化法”,这是他提出的一种新的美学概念和新的戏剧化理论和方法。它的基本含义是用艺术的方法使平凡的事物变得不同寻常,揭示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揭示事物的矛盾本质,使人们理解改变现实的可能性。然而,就扮演方法而言,“分离法”要求行动者与角色保持一定的距离,而不是将两者合二为一,行动者应在角色之上,控制角色,扮演角色。
扩展资料:
注意事项: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是关于演员的创作原则和训练方法,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称之为经验学派。需要的不是模仿形象,而是“成为形象”,生活在形象中,在创造过程中有真实的体验。因此,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戏剧体系对20世纪的世界戏剧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中国第一代导演借鉴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导演和表演理论。例如,《娜拉》的导演张密在彩排中拿出笔记,读到斯坦尼斯劳斯基的台词:“在舞台上,先进的苏联人物是不能用一套模式化的公式、舞台面具和人物类型来代表的。
在舞台上,思考,希望,欲望和行为就像一个人思考,希望,欲望和行为一样,就像一个人在他们的生活环境中按照逻辑,有序的方式思考一样。”
世界影视的表演教学,主要分成布莱希特和斯坦尼两派,布派对于初学者来说,有很高的难度,所以长期的实践中,大多数世界上的一流学校,包括中国的电影学院,采用的都是斯坦尼派. ……电影学院的表演教学,大一的学生进入学校,要用整整一学期的时间,来做‘解放天性’的练习,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动物模拟。大家首先要养成一个观念,就是艺术的学习永远不是直线的,它决不是说,将来我要演玉女路线的角色,那我现在就专门练习古装小姐啊、现代白领啊这些斯斯文文女性角色,不是这样的。演什么就练什么,因为将来不会演动物,在练习时就不做动物练习,这种观念是最本质的方向错误。正确的表演学习和错误的表演学习最大的分别,或者说外行人教表演最大的错误就在于,他们会认为表演是针对某一个戏、某一个角色、某一个动作或者表情的具体练习。他们训练学生时,经常会分成比如演好人怎么演、演坏人怎么演,演黑道人物怎么演,演国家干部怎么演……等等情况,其实这种教法,是把一个演员生生给毁了。世上的剧情千变万化,角色也千变万化,规定情境更是时刻在变,你怎么可能把所有的角色都归纳出来,一个个的寻找一个表演模式去套?所以学表演学的是什么?学得是一种系统的观念和方法,是一种能把所有角色都演好的能力,一种把角色当成作品来创作的统一规律。学习创作规律才是最重要的,就象音乐学院学作曲,美术学院教学生画画一样,学得不是画某个苹果怎么画,某个人像怎么画,而是教给学生描画一切事物,用画笔来创作的能力。”“哦……”大家点了点头。小云聚精会神的听着,仿佛要把这一年失去的时间马上补回来。易青喝了口水,道:“什么是解放天性?斯坦尼体系认为,最适合做演员的人,应当拥有孩子一样的性格。我们每个人降生的时候,先天的有各种性格,勇敢、懦弱、狡猾、憨厚、自私、大度、狭隘、慷慨……等等所有的人类的各种形态的性格特质,在儿童的身上都可以找到,这就是所谓的‘天性正圆说’——人的先天性格就象一个正圆形,无数种性格成了无数个组成圆的点,最初的时候,我们的性格是完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