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今日发布11月份国民经济运行数据,其中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0.6%,由负转正。很多网友都很关心CPI转正是什么意思?笔者整理了一些相关资料,希望能对有疑问的朋友有所帮助。什么是CPI?CPI是消费者物价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的英文缩写,通常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以11月份CPI指数为例,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0.6%(上年同月为上涨2.4%),同比由上月的下降转为上涨。前一月收到的一张100元纸币,今日只可以买到价值99.04元的商品或服务。一般说来当CPI>3%的增幅时我们称为Inflation,就是通货膨胀;而当CPI>5%的增幅时,我们把它称为Serious Inflation,就是严重的通货膨胀。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说, 11月份CPI由负转正,主要是由食品和居住类价格上涨带动的,目前不存在通胀。CPI的意义和作用CPI物价指数指标十分重要,而且具有启示性,必须慎重把握,因为有时公布了该指标上升,货币汇率向好,有时则相反。因为消费物价指数水平表明消费者的购买能力,也反映经济的景气状况,如果该指数下跌,反映经济衰退,必然对货币汇率走势不利。CPI转正与货币购买力的关系CPI指数水平表明消费者的购买能力,也反映经济的景气状况,如果该指数下跌,反映经济衰退,必然对货币汇率走势不利。但如果消费物价指数上升,汇率是否一定有利好呢?不一定,须看消费物价指数"升幅"如何。倘若该指数升幅温和,则表示经济稳定向上,当然对该国货币有利,但如果该指数升幅过大却有不良影响,因为物价指数与购买能力成反比,物价越贵,货币的购买能力越低,必然对该国货币不利。如果考虑对利率的影响,则该指标对外汇汇率的影响作用更加复杂。当一国的消费物价指数上升时,表明该国的通货膨胀率上升,亦即是货币的购买力减弱,按照购买力平价理论,该国的货币应走弱。相反,当一国的消费物价指数下降时,表明该国的通货膨胀率下降,亦即是货币的购买力上升,按照购买力平价理论,该国的货币应走强。但是由于各个国家均以控制通货膨胀为首要任务,通货膨胀上升同时亦带来利率上升的机会,因此,反而利好该货币。降低通货膨胀率的政策会导致"龙舌兰酒效应",这是拉美国家常见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