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这是荀子在劝学篇中提出的观点,简言之就是,——人性有恶。后来荀子的学生韩非发展了荀子的人性论,提出——人性本恶的观点。而儒家孟子则提出“人性趋善”的观点。后来发展为“人性本善”,如三字经中首句:人之初,性本善。
荀子提出的性恶论与孟子的性善论对立。
荀子《性恶》: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译文:人的本性是邪恶的,那些善良的行为是后天的行为。
荀子所论及的人性,其本质恰是无所谓善恶的“本始材朴”的自然之性,它既有转化为恶的可能,也有发展为善的机会。荀子的性恶论的思想在先秦百家关于人性的论断中独树一帜。中国古代人性论的重要学说之一,认为人的本性具有恶的道德价值,战国末荀子倡导这种理论。性恶论以人性有恶,强调道德教育的必要性,性善论以人性向善,注重道德修养的自觉性,二者既相对立,又相辅相成,对后世人性学说产生了重大影响。
战国时期孟子提出的一种人性论。孟子认为,性善可以通过每一个人都具有的普遍的心理活动加以验证。既然这种心理活动是普遍的,因此性善就是有根据的,是出于人的本性、天性的,孟子称之为“良知”、“良能”。
这句话的意思是 人性是恶的,而有善心的人是假装出来的
荀子是性恶论的代表人物,他认为人性本恶
所以会说这样的话
这是荀子提出的“性恶论”,与孟子主张的“性善论”相对立。
孟子主张人性本恶,孔子认为人性本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