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位于马来半岛的南端,隔宽约1400米的柔佛海峡与马来西亚相望,面积约618平方千米,其中新加坡岛面积538、1平方千米(还没有我国长江口上的崇明岛面积大)。新加坡资源十分贫乏,连淡水都需要从马来西亚进口。但独立后的新加坡经济迅速起飞,创造了“70年代的奇迹”,1995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26730美元,是通常所说的“亚洲四小龙之一”,有人提出,新加坡已经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毕业了。 对发展中国家来说,起飞是最困难的,也是最重要的。起飞意味着突破传统停滞状态。新加坡经济的起飞发展得益于:第一、优越的地理位置,位于马六甲海峡的咽喉地带,控制着印度洋和太平洋的交通要冲。建设港口和机场,新加坡港是世界第一大港。同时利于吸收外资和进行转口贸易,以及发展旅游业,新加坡是世界著名的花园城市。第二、制定适合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并根据国际经济形势适时做出调整。抓住机遇,吸引外资和技术,是新加坡起飞的关键。60年代抓住发达国家(主要是日本)向海外转移资本和技术之际,改善工业基础设施,大力吸收外资和技术,发展本国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其战略是发展“进口替代”工业,以减少进口。70年代,在经济有一定发展后,开始大力发展出口工业,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促进了经济的起飞。逐步建立起一个以石油提炼、电子电器和修造船业为支柱的面向出口的工业体系。工业的迅速发展又带动了对外贸易、交通运输、金融、旅游业的繁荣。所采取这一发展战略,对解决市场狭小、资源贫乏、资金缺乏和大量人口失业问题起了重要作用。70年代中期后,随着国内国际形势的变化,70年代末期起开始调整产业结构,促使整个国民经济向着高科技的现代化方向发展。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发展外向型经济。总结其经济发展战略:“进口替代型”工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战略(60年代)——“出口主导型”经济发展战略(70年代)——资本、技术密集型工业发展战略(70年代末80年代初)。第三、为了配合经济战略的实施,新加坡政府发挥政府主导职能。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重视道德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了科技的发展和生产的高速持续增长。第四、新加坡政府还注重协调环境、教育、科技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稳定社会秩序。重视法制建设,高薪养廉,改善人民的生活条件,为经济的发展和外部投资创造了安定的环境。总之,给我们的启示有: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重视科技和教育,走科教兴国之路,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适时调整战略,加强民族团结,稳定社会秩序;加强环境建设,吸引外资。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必然要与世界市场相结合,必然要靠外向型经济拉动国内经济的发展;同时各国制定经济政策也必然要按照本国国情,制定符合自身特点的经济发展模式。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对外开放的同时,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更显重要,开展积极外交,反对旧的国际经济秩序,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