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自动步枪为什么选择5.8口径,而不选择5.56口径?

2025-04-28 22:46:47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早在1970年,中央军委常规兵器工业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上就明确指出要研制一种初速大、重量轻、杀伤威力大的步枪。根据这个指示精神,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装备部于1971年3月在北京召开轻武器科研工作会,简称“713会议”。会议决定研制我国小口径弹/枪系统,并初步提出战术技术论证指标。

  1. 口径:6mm左右;

  2. 初速:1000m/s左右;

  3. 膛压:≤3200kg/cm2;

  4. 有效射程:400m;

  5. 威力:在600m以内杀伤和穿甲性能优于56式7.62mm普通弹;600m处能穿透3mm厚的A3钢板;

  6. 精度:连发射击精度优于63式7.62mm自动步枪;

  7. 结构简单,工艺性、经济性好,使用方便,适于我军作战特点;

  8. 全枪质量:不大于3.2kg;

  9. 设计中要考虑配备特种弹(穿甲曳光弹、燃烧弹)问题;

  10. 400m弹道高不大于0.4m。

根据“713会议”提出的初步战术技术论证指标,确定7参加论证研制的单位,并在1971年开始进入军用小口径步枪论证阶段。此时,正值“文化大革命”时期,由于受“左”的思想影响,无论是科研还是生产都搞群众运动。于是在各大军区和省军区的领导下组成8个会战组:浙江会战组、安徽会战组、江苏会战组、广州兰州军区会战组、北京军区会战组、沈阳军区会战组、重庆地区会战组(一组和二组)、973厂和942厂会战组。实施两个“三结合”:研究所、工厂、部队三结合;工人、知识分子、领导干部三结合。因此,我国军用小口径步枪的论证工作是轻武器科研有史以来参加人数最多、涉及单位最多、覆盖地区最广的一次大规模行动。参加口径、火药、枪械论证的单位有27个工厂、3个研究所、2所院校、1个训练基地和有关部队,参加人数100多人,论证工作历时8年,于1978年结束。

选择口径的主要原则是保证步枪的战术技术性能,即在400m和600m距离内具有足够的杀伤威力,保证自动步枪的连发射击精度,减轻武器系统质量和提高携弹量,同时也要考虑制造的工艺性。开始论证的口径有5种,即5.6mm、5.8mm、5.81mm、5.98mm和6mm。每种口径有多个方案,每种口径的方案又配多个方案的枪,火药和底火也是如此,有多种配方方案。由此可见工作量之大。四川会战组开始论证的口径是5.6mm和5.81mm。经过多次计算与试验,从基本性能和工艺性考虑认为5.81mm比5.6mm要好。浙江、东北、北京、安徽、湖南、江苏等会战组论证的口径是5.8mm、5.98mm和6mm。

1972年10月,在北京召开了自动步枪科研工作会,简称“7210会议”。会议总结了一年多来的科研工作成绩,也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如不重视理论分析、工作不严谨等等。会议还明确指出:要加强基础理论研究,为提高产品性能,设立若干专题进行技术攻关。新枪口径的选择由四川地区会战组负责;减小新枪抽壳阻力的研究由东北地区会战组负责;新枪弹最佳弹形的选择由940厂和华东工程学院 (即现在的南京理工大学)负责;新枪的膛线形状及导程的研究由930、376、9336厂和华东工程学院负责;新枪枪弹合理药室容积的选择由861、977厂负责;变化枪膛结构尺寸、降低膛压、提高初速的研究由972厂负责。

1974年4月,四川地区会战组提出“关于自动步枪口径的选择”案报告,初步认为5.81mm口径比较好(5.81口径中的81取自八一建军节之意)。1974年4月又召开科研工作会(简称“744会议”)。经过认真讨论决定,放弃5.81mm口径的政治含义,继续进行5.8mm和6mm两种口径的论证。经过4年的努力工作,1978年口径试验论证结果表明,5.8mm和6mm两种口径的方案都能满足战术技术指标要求,但是各有所长。最终由总后军械部和五机部正式下文决定采用5.8mm口径为我国军用步枪制式口径。至此,历时7年多的口径论证工作全面结束,随后转入5.8mm口径枪弹和枪的方案论证及研制阶段。

小口径枪弹论证的同时,十几个枪厂根据不同口径进行了多方案的小口径自动步枪设计。起初,5.8mm口径的自动步枪有5个方案,自动方式分别为导气管式(配有小活塞顶杆)、导气式、火帽后坐式、弹底间隙式和导气式(闭塞膨胀式)。6mm口径的自动步枪有4个方案,其中,有3个方案的自动方式为导气式,1个方案为气体活塞式。到1974车,在浙江省丽水军分区驻972厂军代室的主持下。8个会战组所研制的小口径自动步枪方案进行了对比试验。由于弹和枪技术均不成熟,根本就不能试验,但是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只能服从上级的安排,于是只做了少量试验就告结束。

到了1978年,正式决定我国小口径自动步枪采用5.8mm口径,于是在1978年11月15日开始正式启动我国第一代5.8mm小口径自动步枪的研制工作。此时,科研工作开始步入正轨,不再采用群众运动的办法搞科研,只集中几个有技术实力的单位进行5.8mm自动步枪和弹的研制。经过9年的艰苦奋斗,做了大量的试验研究,枪和弹紧密配合采用多方案、多途径的技术攻关,到1987年,第一代小口径步枪完成设计定型,命名为QBZ87式5.8mm自动步枪。87式自动步枪少量试制并配发部队试用,但部队意见不如理想,于是在1989年开始研制第一代5.8mm小口径班用枪族,并提出更高的战技指标要求。此项研制工作的成果就是95式班用枪族、QJY88通用机枪和QBU88式狙击步枪。

DBP87普通弹是5.8mm小口径枪弹中的主要弹种,主要配用于87式5.8mm自动步枪、5.8mm班用机枪,95式5.8mm自动步枪、班用机枪和各种变型枪;必要时也可配用于88式5.8mm通用机枪和88式5.8mm狙击步枪等步兵轻武器。DBP87普通弹与56式7.62mm普通弹相比有如下优点:

  1. 提高弹药基数
    提高弹药基数的关键问题是减轻枪弹重量。DBP87普通弹质量仅为7.62mm普通弹重量的3/4,因此在同等负荷条件下,DBP87弹的携弹量比56式普通弹可增加约25%。对于7.62mm普通弹,以步枪一个基数200发、轻机枪一个基数1000发计,则5.8mm自动步枪的弹药基数将提高到250发,5.8mm轻机枪的弹药基数将增加到1250发。因此,采用DBP87普通弹可增加单兵弹药携带量,提高单兵火力的持续能力。另外,由于DBP87普通弹体积小、质量轻,使用同样的运输工具时,后勤运输量可比7.62mm普通弹成倍提高,有利于后勤供应。

  2. 减小后坐冲量,提高点射命中率
    小口径弹药的另一个优点是后坐冲量小。一般口径越小,弹头越轻,武器的后坐冲量就越小。DBP87弹的后坐冲量与56式普通弹的后坐冲量相比约降低了30%。另外,由表中可以看出,DBP87弹R50值比56式普通弹R50值小1/3。弹药后坐冲量减小,使武器操作和使用容易,有利于提高点射命中率。

  3. 侵彻力和杀伤威力增大
    众所周知,小口径枪弹具有独特的杀伤威力,其原因在于枪弹的侵彻力和杀伤威力,而这又主要取决于命中目标时弹头的飞行速度、弹头进人肌肉组织后的翻滚和(或)变形。弹头飞行速度越高,侵彻力越大。试验证明,DBP87弹在100m射击距离上对普通钢板的侵彻深度为8~10mm,而56式普通弹只能贯穿6~8mm厚的普通钢板;对30cm3的肥皂块进行模拟人体肌肉组织射击,56式普通弹出口比87式5.8mm枪弹小40%左有。所有这些都说明了DBP87弹比56式普通弹的侵彻力和杀伤威力大,致伤效果显著。另外,DBP87普通弹初速高达960m/s,所以其弹道低伸性好。例如对人脑目标的直射距离,DBP87弹为400m,而56式普通弹为300m,这也提高了射击效果。

  4. 节省原材料
    步/机枪弹在战时的需求量大,生产常以亿计,如果每发弹药节约1g金属,每生产1亿发就可节约100吨;按每发节约1分钱计算,每生产1亿发就可节约100万元。以DBP87弹与56式普通弹相比,1亿发可节约铜钢皮160.9吨、铅条67.1吨、钢条255.2吨、发射药150吨、包装箱16,666个。如采用涂漆弹壳,还可再节省铜100吨。同时,向战区输送以每台汽车载重量2.5吨计算,1亿发弹可少用车辆450台次。用火车运输时,5.8mm弹较7.62mm弹可少用火车皮16节。反之,如果车皮数不变,则可多运5.8mm弹19,200箱(2,880万发),可多补给十多个步兵师。同为1亿发入库存贮时,5.8mm弹较7.62mm弹可少占库房面积325m2。由此可见,以DBP87弹代替56式普通弹节约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回答2:

设计师考虑过这个问题,而且有结论,只不过你太白——你对子弹的认知只存在于识别口径的初级水平。
一般子弹由弹丸、药筒、发射药、火帽四部分组成。对于不同国家而言,弹头形状,弹壳形状,发射药成分,底火击发方式,都有不同;同时,对应不同的武器,枪管缠距,膛压要求,抽壳方式,弹匣尺寸,自动方式又统统都不同~~~~~
北约喜欢用无缘弹,中国和俄罗斯喜欢用底缘弹~~~~欧美多用铜壳弹,直弹筒,中俄常用钢壳弹,锥壳筒~~~~~等等等~~~~~无数的数不清不同的技术细节~~~~~
他们就没法通用!

而且,都什么年代了,还想着缴获敌人的武器来用~~~~~小规模渗透的话,直接采用敌人的制式武器装备作战,不存在通不通用问题。大规模作战还指望缴获,这是搞笑么~~~~

至于一下子消耗全部弹药又没补充,这个,能缴获敌人的弹,就没有缴获敌人的枪?一定要把别人枪上的弹匣拆下来往自己的枪上装,这是多么奇怪而又执拗的思维啊

回答3:

现实是,目前的情况,全力组织好后勤补给比努力缴获敌方弹药要更好实现,再说就算口径一样,也不一定是可以通用的,你想过这个问题吗

回答4:

其实很简单,这个决策本身是政治决策而无关于武器本身。轻武器在弹药和枪械技术本身没有任何大突破的情况下,无论口径怎么改无非都是威力与重量之间的权衡,本身无所谓好坏。北约当初定了5.56,华约定了5.45,等我们搞小口径的时候已经很晚很晚了,我们要所谓的独立,因此就有了5.8。

回答5:

敌方不可能只有弹药没有枪的。另外,中国的5.8mm步枪弹经测试同等距离上的侵彻力和威力都优于5.56mm枪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