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都分为什么流派

2024-11-21 00:19:17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一、 诗歌   我国最早出现的一种文学体裁,源于原始人的劳动呼声,是一种有声韵、有歌咏的文学。   古诗多四言,如《诗经》,东汉魏晋以后多五言、七言。唐代有古体和近体之分,"五四"有了新诗。   我国古代将合乐的诗歌称为歌,将不合乐的诗歌称为诗。无论合乐与否,都具有很强的音乐美。   诗歌按时代分为古体诗、近体诗和新诗;按表达方式分为叙事诗和抒情诗;按内容分为田园诗、山水诗、科学诗和咏物诗四类。   1、古体诗   又称"古诗""古风",指唐以前(主要是汉魏)的诗歌和模仿唐以前的诗歌创作的作品。它由民歌发展而来,不求对仗、平仄,用韵自由。中唐的白居易、元稹用乐府的形式创新题,称新乐府,仍属古体诗的范围。   2、近体诗   与古体诗相对的一种诗歌样式,又称"今体诗""格律诗",句数、字数、平仄、用韵都有严格的规定。分律诗和绝句两类。   3、律诗   近体诗的一种体式,分五律和七律。它在音韵、平仄、句式、对仗上都有一定规格和要求。全诗八句,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4、绝句   近体诗的一种体式,分五绝和七绝,四句一首,一般认为是"截律诗之半"而成。   5、楚辞   诗歌的一种体式,因产生于战国时期南方楚地而得名,以屈原《离骚》为代表,又称"骚体"。   特点:熔汇大量神话故事,富于幻想和浪漫气息;除抒情外,大用铺陈的方法;句式比较散文化,大量用"兮"字。   6、新诗   又称"现代诗",指中国"五四"运动以来产生的新体诗歌。它在形式上打破了旧体诗歌格律的限制,采用了较为自由的形式和接近口语的白话,便于反映社会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   新诗要求做到精练、押韵,大体整齐。   7、歌行体   乐府民歌的一种体式。歌是总名,铺张本事而歌称行,与"吟""曲""引""叹""篇""调"等均称"乐府歌行体",其间无严格区别。   特点① 有固定的词调,而大多篇无定句,句无定字,以杂言为主,语多口语化,通俗生动;②音韵节奏上押韵比较自由,不讲平仄、对仗;③表现手法:除比兴外,多用排比铺陈,叙事曲折淋漓,长于对话和细节描写来刻划人物,塑造形象。   二、赋   本为一种文学的表现手法,为《诗经》"六义"之一,汉代形成一种特定的体制。成为一种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讲究铺陈,重视词藻、对偶、押韵的文体。以铺叙事物为主的是"大赋",以抒情为主的叫"小赋",接近于散文的称"文赋"。   它有别于今天的散文标题的"赋",已不是铺陈的字眼,而是"赞""颂"意。   古人"辞""赋"合称,是因二者都体形灵活,篇幅长短不限,句子以四、六言为主,且允许有错落参差;从风格上看,都讲究文采,多用铺张手法。二者的区别是:"辞"在句中或结尾多用"兮"以调节音节,而"赋"则较多的使用散文句式,甚至整篇韵文中夹杂完全不押韵的散文语句。   三、骈体文   是以双句(即俪偶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和声律,与散文相对的一种韵文。最大特点是,全文用对偶句组成,构成字数相等的上下联,句法结构对称,词性、词义相互合对。而偶句通常用四字和六字组成,互相交替(四六文),如"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   起于汉末,形成于魏晋,盛行于南北朝。唐初仍沿习此,到韩、柳继起后,这种文体才衰落。   和韩、柳倡导的古文相比,古文讲"气势",骈文讲"气韵";古文讲通畅,骈文讲含蓄;古文讲古朴,骈文讲典丽。   四、词   古代适合合乐歌唱而产生的一种新诗体,(即"倚声填词")。又叫"曲子词""长短句""乐府"等。   每首词都有一个表示音乐的曲调名(曲牌),它规定了可供演唱的词的音乐,也规定了作为歌词的"词"的字数、句数、韵数、韵位等。大部分都分为片(段),"片"也叫"遍"或"阕",是音乐唱完一遍的意思。   词概括乐调长短,分为小令、中调、长调(慢词)。   词远在梁代时已有雏形,晚唐定型,盛于宋朝。   五、小说   文学作品的一大样式。通过描写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塑造多种多样的人物形象,广泛地多方面地反映社会生活。   中国小说渊源于古代神话传说,经历了六朝志怪、唐代传奇、宋元话本、明清章回小说和"五四"现代小说的发展过程。   按篇长短可分为长篇、中篇、短篇;按内容不同分为社会小说、神话小说、历史小说、科学小说和侦探小说。   1、志怪小说   指我国汉魏六朝的谈鬼神怪异的一种旧小说。起源于古代神话和传说。如《搜神记》。   2、轶事小说   用于记叙魏晋以来崇尚清谈的知识分子的狂放传闻和轶事是一种小说。   3、传奇小说   是一种情节多奇、神异的古典小说。一般指唐、宋人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是元、明、清三代小说、戏剧作家吸取题材的宝库。其源出于六朝"志怪"。   4、话本小说   指宋元说话艺人所用的底本。用通俗的语言把小说、讲史的内容记录下来自己备忘或为传授别人。后成为小说的一种样式,即话本小说。它标志着我国古典小说的成熟。   (拟话本小说)   5、章回小说   我国古代长篇小说的一种样式。是在讲史、话本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分章叙事的小说。   特点是概括故事情节的发展和矛盾冲突的段落,划分为若干回,并多用对偶句式作回目,揭示本回内容。每回开头常有诗词。最先一段重提上回内容,以便衔接本回内容;每回结尾,多在情节高潮时戛然而止留下悬念。   6、谴责小说   以揭露社会弊病,并对封建官场和社会的种种病态进行鞭笞与谴责的一类小说的总称。产生于辛亥革命前后。   7、演义小说   旧体长篇小说的一种,。概括史书、传说,用近代口语铺叙成文。是由讲史话本发展而来的。   六、散文   古代,凡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包括经传史书在内,概称散文。现代散文是指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文学体裁。   散文的特点是取材广泛,"形散神聚";形式自由,写法灵活;语言不受韵律限制,表达含蓄,意味深长。   按内容的差异和表达方式的不同,可分为:   记叙散文--以记人、事叙、状物、写景为主的散文。   抒情散文--通过对人物、事件或景物的记叙描写,达到托物咏志、寓情于物的目的。常用象征手法表达作者含蓄的激情,引导人们去追思和联想。   议论散文--说理往往借助于事例的简述,形象的描绘和感情的抒发来进行。不需要逻辑推理,和严密的论证。   1、古文   指以文言所写的散体文,别于骈文而言。唐韩愈反对魏晋以来骈俪的文风,提倡先秦汉代所普遍使用的散体文,并称散体文为古文,后用为散文的专称。   2、记   ①碑记:古代一种刻在石碑上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   ②游记:是一种描写旅行见闻的散文体裁。   ③杂记:是古代因事见义,杂写所见所闻不多加议论的散 文体裁。   ④记……事:是古代记载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   ⑤笔记:古代以记事为主的篇幅短小,内容丰富的文体。《梦溪笔谈》。   3、古议论文体   ①原:古代探源究理的议论文体。《原君》(黄宗羲)   ②辨;是古代明辨是非的议论文体。   ③说:是古代用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马说》《师说》   ④论:古代析理推论的议论文体。《六国论》   4、古代臣属进呈帝王的奏章--属议论文体   ①疏:是臣下向皇帝分条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又称奏章、奏议。《论积贮疏》(贾谊)   ②表:陈述某种意见或事情的文体。《陈情表》(李密)   ③策:科举考试问之于策而令应举者作答被称之为策问的文体。   ④讽谏:古代用比喻暗示一类的方式委婉规劝别人接受下级意见的文体。《邹忌讽齐王纳谏》   5、序、跋   6、赠序   古代文体之一,是为赠别而写的。《送东阳马生序》   7、史传   ①本纪:传记的一种,专门记述帝王事迹。   ②世家:主要叙述诸侯和特殊人物的事迹。   ③列传:用于记述一般人臣和庶民的事迹,也有用来记载少数民族和其他国家历史的。   8、报告文学   散文中的一种新兴样式,是特写、文艺通讯等的总称。运用文学的表现手法,迅速及时的报道社会生活中人们关心的事物,具有新闻性、形象性和政论性的特点。被称为文艺战线上的"轻骑兵"。   中国报告文学的三部里程碑作品《包身工》、《谁是最可爱的人》、《哥德巴赫猜想》。   七、戏剧   综合性舞台艺术,是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雕塑、建筑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社会生活的。   在中国,戏剧是戏曲、话剧、歌剧的总称。也常专指话剧。在西方指话剧。   戏剧的基本要素是矛盾冲突。   戏剧的语言包括对白、独白;舞台说明。   戏剧的结构:独幕、多幕。   分类:按作品类型分有悲剧、喜剧、正剧;按题材分有历史剧、现代剧、童话剧;按结构分有独幕剧、多幕剧。   1、元杂剧   包括散曲和杂剧。   1)散曲   元代兴起的一种新形式的韵文,是在金"俗谣俚曲"的基础上发展成长起来的。分小令、套数二种。   小令是一支单调的曲,简短精练,在格律上不像词那样严格,常用以抒情写景,如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套数是由两支以上的曲子按照一定的规则联缀起来的组曲,又叫"散套""套曲"。全套必须属于同一宫调。套数可用于叙述较完整的情节、事迹或夹议论,如元睢景臣[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   2)杂剧   是包括音乐、歌舞的综合艺术。分曲词、宾白、科迅三部分。   曲词由散曲中的套曲组成,供演员歌唱之用。每折由一人独唱,其他演员只有对白。科迅是动作、表情。   结构:"四折一楔子","楔子"是说明或介绍人物,联系情节的。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   元杂剧的角色:"末""旦"等。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望采纳,谢谢!!!

回答2:

中国古代文学流派   田园诗派──东晋诗人陶渊明,唐代诗人王维、孟浩然。   边塞诗派──唐代诗人高适、王昌龄、王之涣、岑参、李颀。   江西诗派──宋代黄庭坚、杨万里。   豪放派──宋代词人苏轼、辛弃疾、陆游、岳飞。   婉约派──宋代词人柳永、秦观、李清照、欧阳修、晏殊、张先、贺铸、周邦彦。   雅正派──宋代词人姜夔、史达祖、吴文英。   闲逸派──宋代词人僧仲殊、朱敦儒、黄裳、周紫芝。   竹林七贤──(魏晋)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   八大骈文家──(清代)袁枚、邵齐焘、刘星炜、吴锡麒、曾燠、洪亮吉、孔广森、 孔星衍。   香山九老──(唐代)白居易、胡臬、吉皎、郑据、刘真、卢真、张浑、李元爽、如满。   鸳鸯蝴蝶派──明末民初徐枕亚、张恨水、吴双热、吴若梅、程小青、孙玉声、李涵秋、许啸天。   明代十才子──(明代)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朱应登、顾邻、陈沂、 郑善夫、康海、王九思   唐宋派──明代王慎中、唐顺之、归有光、茅坤   竟陵派──明代后期钟惺、潭元春   桐城派──清代散文流派。康熙时方苞开创,代表人物有方苞、刘大魁、姚鼐,他们都是安徽桐城人。   阳湖派──清桐城派的一个支流,以恽敬、张惠言等为代表。   湘乡派──清代散文流派。以曾国藩为代表。   扬州学派——清代王懋竑、王念孙、王引之、汪中、焦循、阮元。   皖派——清代戴震、程瑶田、金榜、洪榜、汪绂、段玉裁、王念孙、孔广森 。   吴派—— 明代董其昌、陈继儒、周天球、莫是龙、李日华、项圣谟、卞文瑜。   同光体──活动于清末和辛亥革命后一个诗派。代表作家陈三立、陈衍、沈曾植等。   南社───辛亥革命时期的文学团体。由柳亚子、陈去病、高旭等发起。   九州──《吕氏春秋·有始览》:冀、兖、青、徐、扬、荆、豫、幽、雍。中国现当代文学流派   荷花淀派──孙犁、刘绍棠、从维熙、韩映山   山药蛋派──赵树理、马烽、西戎、孙谦   伤痕文学   反思文学   改革文学   寻根文学   战后派   新兴艺术派   白桦派   新感觉派   新思潮派   青春偶像派大多数都由网上创作开始。(梁望峰和深雪除外)梁望峰、深雪、痞子蔡、韩寒等等 外国也有文学流派 如现实主义 魔幻现实主义 批判现实主义 浪漫主义 古典主义 等等 如有需要回答请再追问

回答3:

文学发展过程中﹐一定历史时期内出现的一批作家﹐由于审美观点一致和创作风格类似﹐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的文学集团和派别﹐通常是有一定数量和代表人物的作家群。
自觉﹑半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的文学流派﹐都是文学发展过程中适应一定社会和阶级需要的历史产物﹐有其一定的社会基础和阶级根源。作为一定社会意识和审美需要的反映﹐它们还常常是意识形态斗争的一种形式。如西方17世纪古典主义文学流派推崇理性﹑崇尚自然﹐以庄严崇高的风格为规范﹐就体现了君主专制政体的需要﹐反映了封建贵族阶级和妥协的中上层资产阶级的政治理想和审美意识。又如中国“五四”时期的“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是当时新文学运动中反帝反封建文学思潮的代表﹐其中的主要作家和其他一些进步作家在无产阶级领导下﹐与“新月派”﹑“民族主义文学”派进行了激烈的斗争。文学流派之间的这种斗争﹐在阶级斗争尖锐时期﹐往往是当时政治斗争的一翼。但是﹐文学流派和政治斗争之间的关系﹐有时比较直接﹑密切﹐有时比较间接﹑疏远。不同流派之间的差异和对立﹐并不都是阶级思想的差异和对立﹐在更多的时候﹐它们主要反映了作家审美理想和创作风格的差异。有的流派在反映一定阶级的意识上并不明显﹐但却较清晰地反映出特定的审美理想和创作风格。由於文学的审美理想既有一定的阶级意识的烙印﹐又包含有民族共同性﹑时代共同性﹑人类共同性的因素﹐因而文学流派还往往表现出一定的相对独立性。有时﹐不同阶级阶层的作家﹐有可能统一在共同的流派之内﹔而同一阶级倾向的作家﹐也可能会形成不同的流派。如“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其成员的阶级倾向都不是单一的﹐但两派的中坚却同属接受无产阶级思想影响的革命作家。作为当时的两大流派﹐它们的区别不表现在阶级基础上﹐而主要表现在采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种不同的创作方法上。
  文学流派和创作方法﹐有著较直接的联系。同一流派的作家往往采用同一种创作方法来反映现实﹐不同流派的作家则往往采用不同的创作方法来反映现实。当一个流派比较突出地反映了某一时代的社会思潮和审美理想﹐并在创作方法上有所创新时﹐就可能成为在那一时期占统治地位的流派﹐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影响整个文学艺术﹐成为一种文学思潮。例如西方17世纪以来的古典主义﹑浪漫主义﹑批判现实主义﹑自然主义等。但创作方法又并不总是各种流派区别的标志。采用同一创作方法的作家﹐由于社会观点和审美趣味的差别﹐或者在社会观点上基本一致﹐仅在审美趣味上有差别﹐也会在题材选择﹑主题提炼﹑语言风格和艺术表现手法上有所不同﹐从而形成不同的流派。如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和浪漫主义文学思潮中都曾出现过众多的文学流派﹔中国文学中也有采用同一创作方法的作家由於艺术风格的不同而形成的文学流派﹐象当代文学中一部分山西作家群所形成的“火花派”和一些河北作家群所形成的“荷花淀派”﹐就是各以其创作中的地方色彩为标志的。
  各种文学流派的涌现和竞赛﹐是文学繁荣的重要标志之一。在文学处于初期发展阶段时﹐由于文学的创作方法还不成熟﹐艺术风格还比较单一﹐便谈不上形成文学流派。只有在文学发展到成熟阶段﹑大量作家作品产生之后﹐同时在思想活跃﹑艺术自由比较充分的社会条件下﹐不同思想倾向和不同审美趣味的作家﹐通过在艺术上多方面的摸索探求﹐形成不同的风格﹐才会出现不同风格的相互区别或相互接近﹑相互影响或相互竞赛﹐从而促成不同文学流派的诞生。而不同文学流派和艺术风格的自由发展和相互竞赛﹐又必然会加速文学艺术本身的推陈出新﹐促进文学艺术的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