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造纸方法
以我国古书「天工开物」卷中所记载之竹纸制造方法为例,作为介绍。古时以竹子造纸之步骤如下: 1. 斩竹漂塘 斩竹嫩竹, 放入池塘,裁泡一百日以上,利用天然微生物分解并洗去竹子之青皮。
2. 煮徨足火 将以上所得之竹子,放入〝徨〞桶内与石灰一道蒸煮八日八夜。
3. 舂 臼 取出上述处理之竹子, 放入石臼,以石碓叩打直至竹子被打烂,形同泥面。
4. 荡料入帘 将被打烂之竹料倒入水槽内,并以竹帘在水中荡料,竹料成为薄层附于竹帘上面,其余之水则由竹帘之四边流下槽内。
5. 覆帘压纸 然后将帘反复过去,使湿纸落于板上,即成张纸。如此,重复荡料与覆帘步骤,使一张张的湿纸叠积上千张,然后上头加木板重压挤去大部分的水。
6. 透火焙干 将湿纸逐张扬起,并加以焙干。焙纸的设备是以土砖砌成夹巷,巷中生火,土砖温度上升之后,湿纸逐张贴上焙干。干燥后,揭起即得成纸。
编辑本段现代造纸方法
现代的造纸程序可分为制浆、调制、抄造、加工等主要步骤
1.制浆的过程 制浆为造纸的第一步,一般将木材转变成纸浆的方法有机械制浆法、化学制浆法和半化学制浆法等三种。
2.调制过程 纸料的调制为造纸的另一重点,纸张完成后的强度、色调、印刷性的优劣、纸张保存期限的长短直接与它有关。
一般常见的调制过程大致可分为以下三步骤: a. 散浆 b.打浆 c.加胶与充填
3.抄造过程 抄纸部门的主要工作为将稀的纸料,使其均匀的交织和脱水,再经干燥、压光、卷纸、裁切、选别、包装,故一般常见之流程如下:
a.纸料的筛选 将调制过的纸料再稀释成较低的浓度,并借着筛选设备,再次的筛除杂物及未解离纤维束,以保持品质及保护设备。
b.网 部 使纸料从头箱流出在循环的铜丝网或塑料网上并均匀的分布和交织。
c.压榨部 将网面移开的湿纸引到一附有毛布的二个滚辘间,藉滚辘的压挤和毛布的吸水作用,将湿纸作进一步的脱水,并使纸质较紧密,以改善纸面,增加强度。
d.压 光 由于经过压榨后的湿纸,其含水量仍高达52 - 70%,此时已无法再利用机械力来压除水分,故改让湿纸经过许多个内通热蒸气的圆筒表面使纸干燥。
e.卷 纸 由于经过压榨后的湿纸,其含水量仍高达52 - 70%,此时已无法再利用机械力来压除水分,故改让湿纸经过许多个内通热蒸气的圆筒表面使纸干燥。
g.裁切、选别 包装:取前面已卷成筒状的纸卷多支,用裁纸机裁成一张张的纸,再经人工或机械的选别,剔除有破损或污点的纸张,最后将每五百张包成一包(通常叫做一令)。
编辑本段纸张丝流浅解
纤维是构成一般纸张最基本物质,同时这种纤维必须是植物性纤维。有些利用羊毛、蚕丝等动物性纤维所制成薄片物,虽俱有种种纸张功能和特性,也不能称为「纸」;使用化学聚合物纤维所制作完成纸片,也只能称为合成纸。
造纸另外一个要件是纤维打浆叩解,利用搅刀及大马力机械,使植物纤维分叉破碎,再抄制成纸匹俱有较大结合力,不像光洁丝状纤维容易滑脱;另外在打浆後所产生碎屑及糊状物,在抄纸时有填塞孔隙及黏结纸匹功用。古时候或现代手抄纸,利用框架竹在纸浆中筛取纸浆里的漂浮纤维,由於筛取动作有前後短边及左右长边筛动,所以手抄纸纤维可以非常均匀呈各种方向自由排列,没有产生本文所说丝流问题。再则现代化无水乾式造纸法,使用空气散布并以胶合方式制造纸张,其纤维也是呈现自由状排列,也是没有丝流方向。
湿式机械抄纸,不论老式圆网机、单网机、双网机,可以用很稀薄约1%左右纸浆,由头箱流布在抄纸网面後,抄网呈现水平或斜升式运动,会使纤维呈现顺着抄纸网运动方向直列,原理一如江水快速流动下,若无其他扰动因素,浮木自然顺水流方向排列居多,较少斜向或横向流动,以减少阻力,所以在抄纸网上的稀薄纸浆内纤维,在水份未流失前因抄网前进造成流速单向作用,纤维大多形成平行流动方向排列,因此形成了将来机械造纸「丝流」排列原因。
纸张的丝流对纸张种种“性”、“状”有很大的影响,如抗撕裂力、卷曲、伸长度、缩收性及加工折纸,书籍挺度和翻开适性等等,都有绝对影响,像商标纸丝流要平行出身高度,才能使自动包装机顺利作业。但是纸张丝流的重要性鲜少受重视,并非一件印刷工程企画上的好事
第1个步骤是“斩竹漂塘”。造纸的工匠上山砍竹后,把竹子泡在水塘中,将截断的竹子在水塘内浸上100天,取出时用力捶洗使青壳和树皮脱掉,目的是让竹材软化。
制纸的第2个步骤是将软化的竹料拌入石灰水浸在木桶中蒸煮8天,这样,原料中的木质素、树胶、树脂等杂质就去除了。然后取出蒸煮的原料放入清水塘内漂洗,然后再放进锅里浸石灰水蒸煮,如此反复进行十几天。经过反复的蒸煮、漂洗,竹子的纤维逐渐被分解了。
古代造纸的第3个步骤是:取出煮烂的原料放在石臼里用力捣成泥面状,捣烂后的原料用适量的水调配,成为纸纤维的悬浮液,再倒入纸槽里面。然后用细竹帘在纸浆中滤取,纸纤维留在竹帘上形成一层泾纸膜。
把捞过纸浆的竹帘倒铺在板上,然后移开竹帘,这层泾纸膜便落在板上。慢慢堆叠起一层层的纸页,再以重物挤压,排出泾纸页中的水分。重物挤压之下纸膜也慢慢成形,成为一张张四四方方的纸张,这样,纸就基本造成了。
焙干纸张的夹巷是两道土砖砌成的砖墙,焙纸时先在夹巷内生火,然后以轻细的铜镊将一张张湿纸摊在墙上,从空隙中散发的热气使纸张慢慢干燥,干透后揭起来就是一张可使用的纸了。
原料主要来源为制作竹器所剩之废竹料。第一阶段先将原料加以分类较粗之原料,需经机器加工搅碎,再经卤水浸泡,若为细原料,则可直接浸泡卤水。
浸泡卤水的目的在于破坏竹料的组织,使其软化以利后续加工。浸泡时间依其原料之粗细需要七至十二天不等,与古法相比速度较快,但是会有废水污染问题。
过水池的目的再于将竹料的纤维打散,为了使纤维能均匀散开,此阶段必须加入食用废油搅拌,此举是为了避免纤维结块。
图片标题:第四步:捞纤维
在此阶段中将竹料纤维由水池中捞起,再经由滚筒将纤维压紧密,并把大部分的淡水份压干。
第五步:烘干
利用输送带把已成形的纸材送入烘干机中烘干。烘干机中持续压实的动作,避免纸材起皱。
第六步:整纸
在整纸阶段中,经由烘干机出口的滚筒作用,可以调整纸材的曲度使其平整以利于后续之印刷作业。
古代竹纸的七十二道工序是:砍竹→捆竹→运竹→捶竹→水沤→选料→浆灰→蒸头锅→打竹→洗料→蒸二锅→发酵→打堆→择料→捣料→淘料→打槽→捞纸→压水→揭纸→打吊子→贴纸→晒纸→整纸→清点→切纸→包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