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日利亚土地面积92.38万km2,其中可耕地(包括撂荒的土地)6 000多万hm2(占国土面积的64.95 %),人均耕地面积0.43hm2(是中国的4.5倍)。尼日利亚既有滩涂湿地,又有热带雨林、热带草原、热带沙漠边缘地区,还有海拔在1 500-1 800m可以种植亚热带甚至温带作物的高原,土地资源丰富多样。
尼日利亚人口约1.40亿(2006年),是非洲的第一人口大国。农村人口约占70%,城市人口约占30% 。
尼日利亚全境均属热带季风气候,总体高温多雨,年均温度约为26~27℃ 。南方沿海一带最高平均气温为30.55℃ ,最低平均气温为22.2℃。北方最高平均气温为34.44℃,最低平均气温为19℃。南方和北方均有明显的雨季和旱季。5~10月为雨季,湿度大、气温较低、凉爽。其余时间为旱季,湿度低、气温较高、炎热。降水丰富,雨量由西向东、由北向南逐渐增多。西部年降雨量约为1 800mm,东部为4 300mm。
尼日利亚地表水资源丰富,河流众多,尼日尔河及其支流贝努埃河为主要河流,尼日尔河在境内长1 400km。据尼日利亚农业与农村发展部统计,尼日利亚有大中小水坝约200座,蓄水量120亿m3。。全国水资源总量3 130亿m3,其中地表水2 535亿m3。,地下水595亿m3。
自尼日利亚石油工业兴起以来,农业被严重忽视,据尼日利亚2007年3月22日《卫报》报道,“尼日利亚的农业投入量甚至低于非洲平均水平,排在加纳、象牙海岸和冈比亚之后。由于化肥的使用量和其它农业投入太少,尼日利亚已成为世界上农业产量最低的国家”。尼日利亚的农业生产状况已对其国家粮食安全构成威胁。奥巴桑乔政府执政后提出了实施国家粮食安全特别行动计划(NSPFS)。1997~2002年,尼日利亚粮食生产有了一定增长,谷物的播种面积由1 847.6万hm2 增加到2012万hm2 ,增长了8.9%;总产量由2 185.3万t增加到2 360.5万t,增长了8.02% ,平均每年增加29.2万t。但由于国内对粮食消费需求的增长,粮食进口也在逐步增加。1996~2000年尼日利亚进口谷物数量由127.31万t增加到309.78万t,平均每年进口谷物214.71万t。
稻谷是尼日利亚主要的细粮作物,2002年稻谷的播种面积为225.1万hm2,总产量336.7万t,平均单产仅为100kg/667m2;国内生产的大米不能满足需求,需要大量进口。1996~2000年大米进口数量由51.95万t增加到118.98万t,增长了1.29倍,平均每年进口大米97.14万t。据尼日利亚报报道,尼日利亚农业部长日前表示,由于政府的大力推动,尼日利亚大米种植面积已从1999年的220万hm2增加到2006年的280万hm2 。大米产量从1999年的330万t增加到2006年的420万t,平均每年增加11.25万t;大米进口从2003年的200万t下降到2005年的100万t。另据尼日利亚Financial Standard报道,粮农组织.(FAO)专家Oloche Edache先生在第五届农业峰会上透露,尽管过去几年尼日利亚在粮食生产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但仍未赶上其粮食需求增长的速度,约1 200万(该国近10 的人口)民众面临粮食匮乏和饥饿。
尼日利亚目前是非洲人口最多的国家,位列世界第九。1991年人口为8 850万,2006年12月29日尼日利亚国家人口普查委员会宣布,该国人口已经突破1.4亿,1991~2006年期间年均人口增长率为3.2%。自1999年以来,尼日利亚国民经济每年都有2%~3%的增长,但人口年增长率也在3%以上。可以看出,在政府的鼓励下,虽然粮食种植面积扩大而总产量有所增加,但国内的人口增长造成对粮食的刚性需求却远高于粮食总产量的提高速度,导致粮食进口份额加大,使国家的粮食安全问题愈发难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