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经济周期波动出现长尾特征。在经济周期态势的转变和形成过程中说明了我国经济增长中的强劲势头。
2.经济周期波动中收缩期大于扩张期的状况有所改变。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势头强劲,扩张力度大,很快到达顶峰,但这种高速增长都只能维持很短时间,对经济高速增长的回报则是更长时间的经济收缩。在前三轮经济周期波动中,平均周期长度为50个月,而平均回落时间长达29个月。第四次经济周期波动与以往相比,这种状况有了较明显的改善,经济周期波动的扩张期长达40个月,自国家实现宏观调控后景气回落时间也长达14个月。基本上实现了以“软着陆”的方式使国民经济从紧运行状态逐步趋向平稳发展。
3.经济波动的扩张与收缩机制发生了变动。宏观经济增长波动的扩张动力由“中央计划扩张冲动”转变为“多元主体扩张冲动”,而收缩动力则由“数量短缺约束迫使宏观被动调整、微观积极响应”转变为“宏观积极调整、通货膨胀迫使微观被动调整“格局。这种变动,是与改革开放以来利益激励机制强化、决策土体多元化、软约束竞争等变动相一致的。
目前我国正处于第五个宏观调控周期,调控的目标是为了维持中国经济稳健和可持续发展。展望未来我国经济周期的趋势,将发生以下变化:(1)中国经济周期逐渐从过去的短周期向中周期过渡,周期持续时间不断延长,波动幅度减缓,波峰和波谷的位势从“高位型”向“中位型”转变。(2)中国经济周期仍以增长型周期为主,经济增长率将继续保持较高水平,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和政府宏观调控的不断完善,实际经济增长率难以越过潜在增长率水平实现超常增长,而会保持在一个合理范围。(3)世界经济周期对我国经济周期的影响将进一步增强。与过去几轮周期相比,掀起这一轮经济增长周期的力量--消费结构升级、城市化加快、全球产业转移和投资加速--具有更好的市场化特征,也更为有力和具有持续性。即使经历了非典、国际油价冲击和宏观调控,依然保持着良好状态。
首先,消费结构从吃穿向住行的升级,在中国刚刚启动。借鉴美、日等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这一阶段将在中国延续更长的时间,可以认为不低于30年。这将成为驱动中国经济增长最基础的力量之一。
其次,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的城市化进程加速,已延续了近8年。受巨大的增长惯性驱使,这种态势在短期内是其他因素难以明显改变的。与此同时,加快城市化进程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国策,可以预见,这一进程将继续推进,并通过加快消费结构升级、提出更多基础设施建设要求等等,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快速增长。
第三,全球产业转移和中国制造业基地的快速发展将提供新的增长动力。这一态势在过去几年已初露端倪。在中国大市场和经济繁荣的吸引下,来华投资的FDI增势不减,一些新的领域如汽车、钢铁等的制造业大国地位初步确立,不仅满足了国内快速增长的需求,而且开始形成新的出口潜力。这将成为驱动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三大力量。它们都具有明显的中长期特征和巨大的推进惯性,将继续支撑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除此以外,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将影响着我国的经济周期的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及我国外贸依存度的不断扩大,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愈加紧密,国际经济环境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日益增加。
2005年,虽然世界经济特别是我国主要贸易伙伴美、日经济回落,将影响到我国外贸出口的增长。但世界经济放缓属于复苏中的回调,不会出现趋势性改变,因而仍将保持稳定的外部需求。再者,我国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工业配套水平以及低廉的劳动力,将继续吸引大量外资流入,加速全球制造业向中国转移。这种趋势不会因一些短期性因素而较快发生转变,而外资企业已占据我:国外贸出口的半壁江山。
目前,我国已进入重化工业化阶段,对能源、原材料的需求大幅增加,对之进口连年保持高速增长。而国际市场非能源商品价格自2001年以来不断回升,近期除了农产品和食品价格稍有回落外,原材料、金属和矿好势头得以巩固和持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