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保候审的12个月后没处理怎么办?

2025-05-02 15:20:37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1、取保候审是刑事诉讼过程中的一种强制措施,并不代表案子的完结。

2、取保候审最长期限为12个月,如果司法机关不变更强制措施,视为自动解除,但不代表不追究刑事责任。

3、案子移交检察院后,检察机关会对案件进行审理,根据具体案情作出起诉或者不起诉决定。

4、取保候审解除后,应当和司法机关保持联系,积极配合调查,争取从轻处罚。

扩展资料:

第二十条 取保候审即将到期的,执行机关应当在期限届满十五日前书面通知决定机关,由决定机关作出解除取保候审或者变更强制措施的决定,并于期限届满前书面通知执行机关。执行机关收到决定机关的《解除取保候审决定书》或者变更强制措施的通知后,应当立即执行,并将执行情况及时通知决定机关。

第二十一条 被取保候审人在取保候审期间没有违反刑事诉讼法第五十六条的规定,也没有故意重新犯罪的,在解除取保候审、变更强制措施或者执行刑罚的同时,

县级以上执行机关应当制作《退还保证金决定书》,通知银行如数退还保证金,并书面通知决定机关。执行机关应当及时向被取保候审人宣布退还保证金的决定,并书面通知其到银行领取退还的保证金。

第二十二条 在侦查或者审查起诉阶段已经采取取保候审的,案件移送至审查起诉或者审判阶段时,如果需要继续取保候审,或者需要变更保证方式或强制措施的,受案机关应当在七日内作出决定,并通知执行机关和移送案件的机关。

受案机关决定继续取保候审的,应当重新作出取保候审决定。对继续采取保证金方式取保候审的,原则上不变更保证金数额,不再重新收取保证金。

取保候审期限即将届满,受案机关仍未作出继续取保候审、变更保证方式或者变更强制措施决定的,执行机关应当在期限届满十五日前书面通知受案机关。受案机关应当在原取保候审期限届满前作出决定,并通知执行机关和移送案件的机关。

第二十三条 原决定机关收到受案机关作出的变更强制措施决定后,应当立即解除原取保候审,并将《解除取保候审决定书》、《解除取保候审通知书》送达执行机关,执行机关应当及时书面通知被取保候审人、保证人;

受案机关作出继续取保候审或者变更保证方式决定的,原取保候审自动解除,不再办理解除手续。

第二十四条 被告人被取保候审的,人民法院决定开庭审理时,应当依照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传唤被告人,同时通知取保候审的执行机关。

第二十五条 对被取保候审人判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的判决生效后,依法应当解除取保候审,退还保证金的,如果保证金属于其个人财产,人民法院可以书面通知执行机关将保证金移交人民法院执行刑罚,但剩余部分应当退还被取保候审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取保候审规定

回答2:

1、取保候审是刑事诉讼过程中的一种强制措施,并不代表案子的完结。
2、取保候审最长期限为12个月,如果司法机关不变更强制措施,视为自动解除,但不代表不追究刑事责任。
3、案子移交检察院后,检察机关会对案件进行审理,根据具体案情作出起诉或者不起诉决定。
4、取保候审解除后,应当和司法机关保持联系,积极配合调查,争取从轻处罚。

回答3:

1、取保候审是刑事诉讼过程中的一种强制措施,并不代表案子的完结。2、取保候审最长期限为12个月,如果司法机关不变更强制措施,视为自动解除,但不代表不追究刑事责任。3、案子移交检察院后,检察机关会对案件进行审理,根据具体案情作出起诉或者不起诉决定。4、取保候审解除后,应当和司法机关保持联系,积极配合调查,争取从轻处罚。

回答4:

1、根据法律规定,在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决定取保候审的,由公安机关执行。也就是说公安机关是执行取保候审的机关。2、在侦查或者审查起诉阶段已经采取取保候审的,案件移送至审查起诉或者审判阶段时,如果需要继续取保候审,或者需要变更保证方式或强制措施的,受案机关应当在七日内作出决定,并通知执行机关和移送案件的机关。受案机关决定继续取保候审的,应当重新作出取保候审决定。3、根据法律规定,取保候审即将到期的,执行机关应当在期限届满十五日前书面通知决定机关,由决定机关作出解除取保候审或者变更强制措施的决定,并于期限届满前书面通知执行机关。
4、对你母亲案件,如果案件已经进入审查起诉阶段,检察院认为需要继续取保候审的,应当重新作出取保候审决定,并通知取保候审的执行机关。如果检察院没有作出继续取保候审的,也没有变更强制措施的,应是执行机关和检察机关在工作上有误。在你母亲未收到《解除取保候审通知书》前,应最好保持原来的状态,并和执行机关保持联系,以免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回答5:

取保候审只是一种强制措施,并不是一种处理结果。取保候审超过12个月后自动解除,但不意味不追究刑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