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改革的问题??

2025-04-02 12:32:41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庆历新政虽然时间短,但影响很大,为王安石变法做了准备。使得王安石更有准备,更有策略,王安石本人也是参与了庆历新政的,所以才有取得神宗支持后,王安石才开始变法。庆历新政相当于王安石变法的一次预演,可是王安石变法导致了严重的后果,说埋下了亡国的祸根也不为过。王安石变法之所以更有名气是因为它的改革时间长,组织更严密,措施更明确,最重要的是导致的严重后果:党争。 仁宗时,官僚队伍庞大,行政效率低,人民生活困苦,辽和西夏威胁着北方和西北边疆。于是庆历三年,范仲淹、富弼、韩琦同时执政,欧阳修、蔡襄、王素、余靖同为谏官之时。宋仁宗责成他们在政治上有所更张以:兴致太平。范仲淹与富弼提出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等十项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的改革主张。欧阳修等人也纷纷上疏言事。宋仁宗采纳了大部分意见,施行新政。诏中书、枢密院同选诸路转运使和提点刑狱;规定官员必须按时考核政绩,以其政绩好坏分别升降。更荫补法,规定除长子外,其余子孙须年满十五岁、弟侄年满二十岁才得恩荫,而恩荫出身必须经过一定的考试,才得补官。又规定地方官职田之数。四年三月,更定科举法。另外,还颁布减徭役、废并县、减役人等诏令。由于新政触犯了贵族官僚的利益,因而遭到他们的阻挠。五年初,范仲淹、韩琦、富弼、欧阳修等人相继被排斥出朝廷,各项改革也被废止。
将庆历新政失败的原因归于保守派的破坏和改革派的失误,过于简单了些。因为,用改革派与保守派的政治分歧来解释改革的失败,有违历史真实。
庆历三年,宋仁宗任用范仲淹、富弼、韩琦等名臣为相,执掌朝纲,决定对吏治进行整顿。范仲淹上:答手诏条陈十事,旗帜鲜明地提出整顿冗官,任用贤能。三冗三费是改革所要打击的主要目标。而裁减冗官,精简机构是改革的核心内容。这一改革在制度上所要作的主要变动,就是要改变赵匡胤恩养士大夫的祖制,向参与政治的广大知识分子开刀,打破他们的铁饭碗,所以,改革将要触动的不是少数人的利益,而是整个士和官僚阶层,其阻力之大,可想而知。
改革失败的直接原因是以吕夷简为首的反对派攻击范仲淹、韩琦为朋党。要知道皇帝对大臣结为朋党都是很有戒心的,宋仁宗也不例外。所以吕夷简诬蔑韩、范的朋党之议,也为宋仁宗终止改革提供了借口。所以改革失败的真实原因是皇帝不想继续改革了,而不是仅仅是因为保守派的反对。因为如果皇帝要想改革,那是谁也阻挠不了的。那么皇帝为什么不要反对并自终止自己提倡的改革了?很简单,皇帝提倡改革与终止改革的理由一样,为了天下稳定。当然,很明显的是,庆历新政的改革措施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宋仁宗也正是迫于他们的压力废止了新政,毋庸置疑这是新政失败的根本原因。
宋仁宗改革的初衷是为了解决财政危机和军事危机,是要富国强兵。但是,如果以牺牲天下稳定的利益来实现富国强兵,仁宗当然不能答应。而范仲淹、富弼的各项改革措施包括了: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等,中心思想就是要裁汰不称职的官员,而当时北宋官僚,已经是暮气深沉的腐朽政治集团,真要实行上述改革,大概百分之八、九十都得丢官了。这个大手术当然做不得。可是,范仲淹、富弼要给北宋做的手术还不止这些,即使是称职官员,也要削减其薪俸,北宋官员的俸禄是古代中国最高的(高薪养廉么)。而且决定要减少科举考试的录取名额,以解决官多为患的问题。也就是说,全天下的读书人的利益,都让改革侵犯了。因此,改革的反对者决不是少数保守派,而是整个士大夫阶层,北宋统治的阶级基础。
所以仁宗下诏取消新政是对下猛药进行改革产生了怀疑,其实这样做是必然的,要改革就要牺牲士大夫阶层的利益,牺牲了士大夫就动摇了自己的统治基础,所以,还是因循守旧,以稳定为大局。这里需要提一下北宋自太祖、太宗就制定的恩养士大夫的国策。北宋统一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但统治者却从五代历史汲取了消极教训,那就是武人跋扈于国家不利,为避免出现这种局面,北宋皇室政策是抑制武将,其办法一是重用文人,二是实行更戍法,人为的制造将不知兵,兵不识将的局面来维护统治。实行更戍法在很大程度上牺牲了国防。废除庆历新政,则是为了阶级利益牺牲了改革。仁宗罢黜范仲淹的另一个原因就是范仲淹带过兵,有军事威信。朋党之议,仁宗也知道这是臣下在互相攻击,但范仲淹确实有些功高震主,而且,同整个士大夫阶层比起来,一个范仲淹再重要,也得忍痛割爱啊。
所以,庆历新政失败是必然的,是北宋政府体制决定的。扼杀改革的是体制,而非所谓保守派 。

回答2:

因为当时只是提出没有去执行,而王安石就不一样了,他是得到仁宗皇帝的支持后开始改革的,虽然后来没成功,但是总比范仲淹只是喊口号要好得多了。

回答3:

只是提出没有去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