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与其它的宗教一样,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有其发生,发展的过程.早期教派并非经由同一途径,在同一地区和同一时期形成的,并且在很长时间内没有一个统一的稳定的教团组织,因而中国道教史的上限极不易认定.在早期存在有符录派与丹鼎派,但其诞生过程相当复杂.丹鼎派注重清修炼养,又有内丹与外丹之分,其前身就是神仙方术和养生气功学,它是由战国时期发展而来的.东汉后期出现的<<太平经>>与<<周易参同契>>开始形成早期道教理论,却无相应的道教组织.魏晋时期的内丹经<<黄庭经>>和外丹经<<抱朴子.内篇>>尽管社会影响较大,其社会组织力量依然弱小.<<老子>>与<<庄子>>也成为道教产生的另一个重要源头.由此可见,中国道教产生的过程是多源的,多渠道的和逐渐靠拢而成的.各教派之间互有影响,但基本上又是独立发展,时间上前后相错,并无统一的具体创教时间可言.教名与教徒也没有统一的称呼,道教一词道见于<<老子想而注>>.依此可见道教的产生可以由<<太平经>><<周易参同契>><<老子想而注>>三书看成道教活动和道教实体出现的标志.早期道教的主要来源与产生的社会背景如下:第一来源于古代宗教和民间巫术,第二来源于战国至秦汉的神仙传说与方士方术.第三来源于先秦老庄哲学和秦汉道家学说.第四来源于儒学与阴阳五行思想.第五来源于古代医学与体育卫生知识.
道教的历史渊源诞生于汉末,它是汉代社会的产物,是汉代思想文化的组成部分,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在汉武帝时期直接推动了丹鼎派的形成.另外佛教的传入与兴盛对道教的产生有刺激和推动作用.
<<太平经>>是流传至今的最早的道教经典.它的主要思想就是:1.神秘的气化学说,2.三名同心的调和论.即主张君,臣,民直协调共处.3.阴阳五行的灾异说.4.天人相通的神仙系统.<<太平经>>的神仙系统一为神人,二为真人,三为仙人,四为道人,五为圣人,六为贤人.它具有两个神学系统:即天地阴阳系统.与神仙系统.这两者是平行关系,神人主天,真人主地,仙人主风雨,道人主教化吉凶,圣人主治百姓,贤人辅助圣人.
<<周易参同契>>是道教丹鼎派最早理论著作.其中心思想是运用提示的阴阳之道,参合黄老自然之理,讲述炉火炼丹之事,基本上是一部外丹经.其文字古奥难懂,其真义令人不易捉摸.
<<老子想而注>>是进一步了解五斗米道教义和理论的重要资料.五斗米道与太平道最大不同之处就是它非但没有遭到太平道那样的悲剧,反而在演变为天师道以后,成为道教的正宗.
张天师,被尊为道教的创始者
东汉末年,在蜀中鹤鸣山(今四川省大邑县境内),张陵(又称张道陵)倡导五斗米道(因信徒入教必须交五斗米故名之)。后一,倡导导道教的张陵,被称为张天师,被尊为道教的创始者。
道教之成为一个有组织的独立的宗教,是在东汉时期。东汉顺帝年间(公元126-144年),沛国丰(今江苏丰县)人张陵学道于鹤鸣山,依据《太平经》作道书24篇,自称出于太上老君的口授,并依据巴蜀地区少数民族的民间信仰,创立了道派。因入道需交纳五斗米,故称“五斗米道”。此派教徒尊张陵为天师,故又称“天师道”。
东汉时期道教还有另外一个教派叫“太平道”。此派由巨鹿(今河北平乡)人张角创立于汉灵帝熹平年间(公元172年-178年)。
历史 初创 东汉顺帝时,张陵在四川鹤鸣山,奉老子为教主,以《道德经》为主要经典,并自称出于太上老君的口授,造作道书;同时吸收巴蜀地区少数民族的原始宗教信仰,创立五斗米道.张陵死后,其子张衡,孙张鲁继续在川西北和陕南一带传道.因后世道教徒尊张陵为天师(一说陵自称天师),故五斗米道又称天师道.
汉灵帝时,奉事黄老道的张角,创立太平道,以《太平清领书》(即《太平经》)为主要经典,自称大贤良师,以跪拜首过,符水咒语为人治病;"以善道教化天下".教徒数十万,遍布青,徐,幽,冀,荆,扬,兖,豫八州,于中平元年(184)发动起义;因起义者皆头戴黄巾为标志,故人称"黄巾".它和五斗米道相呼应,成为当时农民起义的旗帜.起义失败后,太平道被封建统治者残酷镇压,逐渐衰微.张陵之孙张鲁割据汉中20余年,传播五斗米道,实行政教合一,政局稳定,得当地汉族和少数民族的拥护.建安二十年(215),张鲁归降曹操,拜将封侯,五斗米道遂得合法传播,影响日增.
思想渊源 太平道与五斗米道同为早期道教的两大教派,教义基本一致,其思想和道术源于:
①古代鬼神思想.中国古代社会中,人们将日月星辰,河海山岳和祖先视为神灵,并对它们进行祭祀和祈祷等崇拜活动,由此而逐步形成了天神,地□和人鬼的神灵系统.道教承袭这种鬼神思想,并不断将许多神灵纳入道教.
②巫术和神仙方术.古代殷周人认为,卜筮可以决疑惑,断吉凶,巫师能交通鬼神.这种依仗巫术祈福禳灾的方式遂为道教所吸收.战国以后神仙方术渐盛,神仙思想在《庄子》和《楚辞》里已屡见不鲜.稍后,在燕齐一带出现了鼓吹长生成仙之术的方士,利用战国时齐人邹衍的阴阳五行学说解释他们的方术,从而形成了所谓神仙家,即方仙道.传说崇尚方仙道的宋毋忌等都向往神仙,"形解销化,依于鬼神之事".以后神仙家的神仙信仰和方术皆被道教所承袭,神仙方术演化为道教的修炼方术,方术士亦逐渐演化为道士.
③谶纬之学.阴阳五行思想起于先秦.汉代从董仲舒起,开始以这种思想解经,逐步形成谶纬之学.西汉末至东汉初,谶纬之学盛行,儒生与方士合流,以阴阳五行推验灾异祯祥.道教融合了谶纬思想,并汲取其作为方术之内容.
④黄老思想.黄老学说起于稷下道家,他们同尊传说中的黄帝和老子为道家创始人.至汉初,文景以黄老清静之术治天下,治黄老之学者蜂起.黄老思想包含很多神秘主义的因素;加以治黄老之学者中,本来就有许多方士,他们以神仙长生思想和阴阳五行学说对这些因素作出宗教性的解释,使黄老之学与神仙方术相结合,而向神仙方术的方向发展.至东汉,进一步将黄帝,老子神秘化,又由着重尊崇黄帝,转而推崇神化后的老子,逐渐形成崇奉老子为神明的黄老道,并与方仙道逐步合流,成为早期道教的前身.这些条件和佛教传入的影响,为太平道和五斗米道产生的基础.
分化 魏晋以后,道教内部逐渐分化.一部分向上层发展.东晋葛洪总结战国以来神仙方术的理论,在《抱朴子内篇》中,为道教构设了种种修炼成仙方法,并建立一套成仙的理论体系,对道教的发展有较大的影响.他攻讦民间的早期道教,诋毁农民起义,提出以神仙养生为内,儒术应世为外,以神仙方术与儒家的纲常名教相结合;认为道教徒要以儒家的忠孝,仁恕,信义,和顺为本,否则,虽勤于修炼,也不能成仙.以后,上清派,灵宝派等相继出现.道教在上层化的同时,民间仍然流传"通俗道教".东晋末,孙恩利用民间五斗米道组织起义,后虽遭镇压,但却沉重地打击了东晋王朝的统治. 南北朝时,北魏太平真君年间,嵩山道士寇谦之在崇信道教的太武帝支持下,自称奉太上老君意旨,"宣吾新科,清整道教,除去三张(指张陵,张衡,张鲁——引者)伪法,租米钱税,及男女合气之术",制订乐章诵诫新法,"专以礼度为首,而加之以服食闭练","佐国扶命",辅佐北方太平真君,代张陵为天师,是为北天师道.在南朝宋明帝时(465~471),则有庐山道士陆修静,"祖述三张,弘衍二葛(指葛玄,葛洪——引者)",搜罗经诀,尽有上清,灵宝,三皇等派经典,遂"总括三洞",汇归一流;又依据封建宗法思想和制度,并仿效佛教修持仪式,广制斋戒仪范,以改革五斗米道,"意在王者遵奉",称为南天师道.道教的教规,仪范经过寇谦之和陆修静修订以后,逐步定型.陶弘景继续吸收儒,释两家思想,充实道教内容;构造道教神仙谱系,叙述道教传授历史,主张三教合流,对以后道教的发展,影响至大.
隆盛 隋唐北宋时,不少帝王崇奉道教.唐代统治者,自称老子后裔,奉行崇道政策.唐高祖于武德八年(625)规定三教次序:道先,儒次,佛最后.高宗于乾封元年 (666)尊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玄宗于开元二十五年(737)令"道士女冠宜隶宗正寺",视道士为宗室;开元二十九年"制两京,诸州各置玄元皇帝庙并崇玄学,置生徒,令习《老子》,《庄子》,《列子》,《文子》,每年准明经例考试";天宝元年(742)又将庄子号为南华真人,文子号为通玄真人,列子号为冲虚真人,庚桑子号为洞虚真人.其四子所著书改为真经.玄宗还亲自为《道
德经》作注,制令士庶均须家藏一本.会昌五年(845)武宗兴道废佛.北宋统治者仿效唐代宗祖老子的做法,宋真宗称赵玄朗为其族祖,奉作道教尊神,封为圣祖上灵高道九天司命保生天尊大帝,并加封老子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徽宗自称教主道君皇帝,又于太学置《道德经》,《庄子》,《列子》博士,并亲自为多种道教经书作注;改僧尼为德士,令穿道服,加入道学.唐宋统治者的一系列崇道措施,对道教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这时道士人数大增,宫观规模日大,神仙系统也更为庞杂;经书数量益增,并汇编成"藏",正式刊行.研究道经的著名道士和道教学者相继出现.如隋唐时有王远知,孙思邈,成玄英,王玄览,司马承祯,吴筠,吕洞宾,施肩吾;五代十国时有杜光庭,闾丘方远,彭晓,谭峭;北宋的陈抟,张紫阳,陈景元等,他们对道教的发展都有一定的作用.
南宋偏安,在与金,元南北对峙的形势下,道教内部的宗派纷起.新起的道教宗派,力图革新教理,大多主张道,儒,释三教结合;在修炼方术方面,着重于内丹,强调精,气,神的修炼.金大定七年(1167),王重阳创立儒,释,道兼容的全真道.金元之际,又有刘德仁创立的大道教,后称真大道教,萧抱珍创立的太一教,均行之于河北.但历时不久,即湮没无闻.唯有全真道因王重阳的弟子邱处机见重于元太祖,而盛极一时.南北天师道为与新起的全真道相抗衡,与上清派,灵宝派,净明道逐渐合流,到元代归并于正一道.于是,道教正式分为正一,全真两大宗派继续流传.
式微 明代中叶以后,道教逐渐转衰.清代重佛抑道.乾隆时,正一真人官阶由二品降至五品.禁止差遣法员传度,限天师率本山道众.道光时,停止朝觐.道教在上层的地位日趋衰落,而民间通俗形式的道教仍很活跃.以各种宗教互相融合为特点的民间宗教,虽然派
系繁多,思想渊源复杂,但其中有些教派在思想上乃至组织上同道教仍有一定联系.
向外传播 唐代以后,道教曾流传到朝鲜,日本,越南和东南亚一带.道教经籍,远播欧美.近年来,国外研究道教的学者和学术团体日益增多,国际道教研究
的学术活动,也渐见活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