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自转周期是多少?

RT
2025-02-24 10:32:00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一个恒星年是365天5时48分46秒,但天和恒星年无关,天关联的是太阳日,即太阳两次经过中天的时间,此时地球自转360度59分,以恒星为参照的话会精确到360度,因为恒星距离远参照无影响的结果,因此恒星日是自转一周,太阳日即平常所说的天,地球自转比一周多点。

地球自转一周是23小时56分4秒,但是由于同时也要公转,所以一昼夜是24小时,即还需要多转3分56秒的时间才是一昼夜。

回答2:

23小时56分4秒是地球的真正的自转周期,称为 <“恒星日”>

经过23小时56分4秒后,地球虽然转了一周,但由于地球的公转,公转的一个小角度抵消了部分自转的效果,所以地球还要再转一点,才能再次对准太阳,这时用了24小时,称为“太阳日”

也就是说24小时“太阳日”是地球上同一地点再次对准太阳的时间,比地球自转时间“恒星日”要长
或23小时56分47秒

回答3:

24С

回答4:

地球自转的周期

 

笼统地说地球自转的周期是1日。地球自转周期的度量,需要在地外的天空找一个超然于地球自转的参考点。按参考点的不同,天文上的日的长度有三种,它们是恒星日、太阳日和太阴日,分别以春分点、太阳和月球为参考点。通常所说的1日(一昼夜)是指太阳日。

天球周日运动是地球自转的反映。因此,地球自转周期可以从天体周日运动的周期来测定。恒星日是指同一恒星连续两次在同地中天的周期。同理,太阳日就是太阳连续两次在同地中天所需的时间;太阴日则是月球连续两次在同地中天所经历的时间。

以上三个周期中,只有恒星日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即地球自转360°所经历的时间,因为恒星通常被视为天球上的定点。应当指出,天文上用来定义恒星日的,不是具体的某个恒星,而是春分点。这是由于恒星日是同恒星时相联系的,而恒星时是以春分点作为量时天体的。恒星时就是春分点的时角。为了同这些情况相适应,用来定义恒星日的只能是春分点。如考虑到地轴进动或春分点西退,那么,恒星日与地球自转周期,也还存在细微的差别。

同恒星相比较,太阳和月球都不是天球上的定点。它们除了参与天球周日运动(向西)外,还有各自的巡天运动(向东),因而太阳日和太阴日都不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太阳和月球在天球上向东运行,意味着它们的赤经持续递增(赤经向东度量)。我们在讲述第二赤道坐标系时曾着重指出,天体中天时刻按其赤经次序而定。赤经增大,中天时刻就推迟到来,使连续两次中天的时间间隔增长。因此,太阳日和太阴日都要长于恒星日。

太阳日和太阴日之间的互不相同,是因为二者具有不同的速度。太阳周年运动是地球公转的反映,其速度是每太阳日约59′;月球的巡天运动是它本身绕转地球,其速度是每太阴日 13°38′(或每太阳日 13°10′)。在1个太阳日期间,地球自转不是真正的一周,而是360°59′;在1个大阴日期间,地球自转不是360°,而是373°38′。如果以恒星日的长度来分24小时(恒星小时),那么,太阳日的长度是24时04分,太阴日长度是24时54分。但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总是以24小时表示太阳日的长度,在这种情形下,恒星日长度为23时56分;太阴日长度则为24时50分。

地球自转周期的变化
[ 作者:测量办公室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148 更新时间:2005-8-19 文章录入:Admin ]
【字体: 】

地球不停地绕着自转轴由西向东旋转,平均角速度为每秒7.292II5×10-5弧度,在地球赤道上的线速度为465米每秒。

天体东升西落的现象就是地球自转的反映。地球自转一周,相当于太阳从东升起、落下,再升起的一周,也是我们日常的一天。20世纪后,人们发现地球自转是不均匀的,每天的长短有微小的不同。地球自转周期主要有三种变化:长期变慢、不规则变化和周期变化。

地球自转周期的长期变慢,使日长在一个世纪内约增长0.0016秒,地球自转的长期减慢,可以通过对月球、太阳和行星的观测资料以及古代日食、月食资料的分析加以确认。引起地球自转长期变慢的主要原因是海水潮汐的摩擦阻力。另外,地球半径的胀缩,地核增生,地核与地慢之间的耦合也会引起地球自转的长期变化。

地球自转速度不规则变化的原因是地球内部物质的移动,地慢与地核之间的角动量变换或海平面的变化等因素。一年内最长一天与最短一天相差可达到1.5秒。

周期性变化又称为季节性变化。原因是地球大气中的气团随着季节而移动,使地球自转速度产生周期性变化。这种变化包含有一年、半年、一月、半月等周期。年周期中,春天变慢,秋天变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