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的诗锦瑟,首联运用什么样的表现手法

2025-04-06 04:05:14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李商隐写诗一向喜欢用典,这首《锦瑟》里就有五个,每个典故都在诉说着一个“悲”字。“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用到的典故是《汉书·郊祀志》所载秦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闻之甚悲,命破瑟为二十五弦的轶事。这个典故的运用,特别是对“五十弦”的强调(“无端”)立即给诗歌创设了“悲”的氛围。而下面颔、颈两联中密集的典故则更是强化了这个“悲”字。“庄生晓梦迷蝴蝶”借用了《庄子·齐物论》中庄周梦蝶的典故,结合李商隐那并不幸福的一生,可以确定他要表达的是一种人生的迷茫感:不知此生为谁,不知此生何为。这种迷茫感说到底就是“人生的悲”。“望帝春心托杜鹃”的典故在民间流传得更为广远,蜀帝杜宇化为杜鹃后的那一声声悲啼,早已被文人墨客们写了无数遍了。“沧海月明珠有泪”来自《博物志》南海鲛人泣而出珠的传说,它传递给我们的并不是一种新奇感,而是一种“心痛感”:美好之物要用泪换取,岂能不“悲”?再看“蓝田日暖玉生烟”。蓝田产玉,而有玉处则有烟笼之,也即是说这些玉是想埋藏也埋藏不了的;联想诗人李商隐那并不幸福的一生,他的生命中注定也是有许多想要掩藏起来的人或事,结果却发现,无论怎么掩藏都掩藏不了。似是命运的嘲笑,更是人生的大悲。 到此处,“悲意”已经够强的了,诗人又在尾联对“悲”作了更强烈的渲染:“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此句是对首联“思华年”的照应,又是对它的转折,强调“悲情”并不是到追忆时才产生的,事情发生的当时就已经怅恨不已了;或者说,事情发生的当时就已经迷茫了。不管如何解释,我们都可以明了作者是在极言人生的不可把握:怅恨而无法制止下一次怅恨的到来;迷茫而只能忍受下一次迷茫带来的悲痛。 正如古评“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所云,《锦瑟》不着一悲而尽得悲意。

回答2:

对比
首联“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锦”正与“华年”相呼应,反映了诗人年迈的悲凉感受,表达自己对华年身世的伤感和华年时光的留恋。

回答3:

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