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格菲防线(长630千米)的投资是35亿帝国马克,相当于当时的14亿美元。 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在其西部边境地区构筑的一永备防御工程,以其民间传说中的英雄姓氏命名。德国人通常称之为“西部壁垒”,世界著名四大防线之一。1936年开始构筑,1939年8月基本建成、投入总计55万人。防线自德国靠近荷兰边境的克莱沃起,沿着与比利时、卢森堡、法国接壤的边境延伸至瑞士巴塞尔地域,全长630千米。全防线共构筑有各 类永备工事1.4万个。有火炮、装甲机枪、指挥所、隐蔽部和弹药库等。防线内设有完善的道路网。便于部队实施机动。防御工事构筑的特点是数量多、容量小、结构简单。防线由保障地带、主要防御地带和后方阵地组成,纵深35~75 千米 工事构筑的特点是工事小 ,数量多 ,结构较简单。总共构筑永备筑城工事约14000 个 。包括钢筋混凝土和装甲的机枪、火炮工事及指挥所、观察所、人员掩蔽部、弹药库等 。主要的障碍物有“ 龙牙 ”(多列角锥形钢筋混凝土桩砦)、防坦克壕及有刺铁丝网 。地雷爆炸 性障 碍物设置也较广泛。 1945年2月,西线盟军进逼齐格菲防线,东线苏军进至奥得河,对柏林构成严重威胁。在此情况下,德军不得不把西线半数以上的装甲兵和大批坦克、火炮调到苏德战场。在西线则企图以剩下的大约59个师的兵力,依托沿莱茵河西岸构筑的齐格菲防线,阻止盟军的推进。盟军统帅艾森豪威尔将军当时预言,如果再发动一次大规模进攻,就可使法西斯德国受到致命的打击。为此,盟军制定的军事行动计划是:首先歼灭莱茵河以西的德军,尔后强渡莱茵河攻占鲁尔区,继而发动最后进攻,进抵易北河与苏军会师。2月8日,加拿大第一集团军在进行了5个半小时的炮火准备后发起进攻,2月13日突破德军主要防御地带后向东南推进。2月22日,美军第九集团军和第一集团军开始强渡鲁尔河,至3月2日,美军抵达靠近杜塞多尔夫的莱茵河,次日与加军会合,使德军15个师陷入被包围歼灭的威胁之中。德军在遭到损失后慌忙撤到了莱茵河东岸。美军第三集团军一部于2月23日发起进攻后,在特里尔附近首先突入齐格菲防线。3月初,该集团军发动进攻,于3月9日-10日抵达莱茵河。3月15日,盟军第六集团军从齐格菲防线南面、第十二集团军一部从北面同时实施强大的向心攻击,于3月25日全部肃清了萨尔盆地的敌人。3月23日,盟军开始强渡莱茵河,并对河东鲁尔工业区进行突击。在鲁尔工业区防守的是西线德军最强大的“B”集团军群。3月23日夜,第二十一集团军群发起进攻,一夜之间,英第二集团军和美第九集团军强渡了莱茵河,在河东岸夺取了登陆场。第十二集团军群在辅助方向上进攻的也很顺利,于4月1日与第二十一集团军群的部队在利普施塔特地域会合,从而对鲁尔工业区的德军18个师,共32、5万人完成了合围。德军抵抗18天后投降,“B”集团军群总司令莫德尔自杀。鲁尔合围后,盟军统帅部决定立即在全线发起最后的进攻。第十二集团军群于4月16日进抵易北河,19日攻占莱比锡,而后进入捷克斯洛伐克境内。4月25日,美第一集团军的部队在托尔高地域的易北河上与苏军乌克兰第一方面军会师。从此,反法西斯战线在欧洲的东西两个战场联结起来。此时,法西斯德国灭亡的日子已经屈指可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将以反法西斯各国取得胜利而告结束的前景已经确定无疑。在这重要时刻,苏、美、英三国首脑于1945年2月4日至11日在苏联的克里米亚的雅尔塔举行了会议,雅尔塔会议是继德黑兰会议之后,斯大林、罗斯福、丘吉尔举行的又一次重要会议。会议讨论了铲除NC主义,分区占领德国、苏联参加对日作战以及战后安排等问题,签订了《雅尔塔协议》,并发表了《克里米亚宣言》2003年德国政府决定在这个冬季拆毁6个大碉堡,这些碉堡是当年希特勒建筑的“西墙”的部分建筑,“西墙”原本由总 长630公里的碉堡、战壕以及坦克防空壕组成,具有历史纪念意义,因此这次拆除引起了一些争论。德国的“西墙”,是在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建来防止联军从德国西部边境进攻的。德国政府的一个委员会,鉴于建筑本身不安全,而且也成为新纳粹分子的聚集场所,因此决定拆除这些建筑。但是,一些历史学家和二战时期的老兵却认为这些在1936年至1940年在德国和瑞士及法国接壤边境附近建成的碉堡,是历史的见证,应当保存。 西墙原本具有2万个地堡,但许多地堡在联军于1944至1945年攻入时已经摧毁,当年在此阵亡的德国兵士数以万计。回顾历史,当年希特勒很重视西部防卫,因此曾动员50万工人,拨用全国20%的建筑材料来兴建这道西墙,原本规模是相当宏伟的。
齐格菲防线 Siegfried Line 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前,在其西部边境地区构筑的对抗法国马其诺防线的筑垒体系。该项目由德国著名的建筑工程组织——托德机构负责,德国人称之为“西墙”或“齐格菲阵地”,其他国家多称之为“齐格菲防线”。构筑齐格菲防线的目的是为了掩护德国西线,并作为向西进攻的屯兵场以及支援进攻的重炮阵地。防线工程是1936年德国占领莱茵兰之后开始构筑的,至1939 年基本建成。防线从德国靠近荷兰边境的克莱沃起,沿着与比利时、卢森堡、法国接壤的边境延伸至瑞士巴塞尔,全长达630千米。防线由障碍地带、主防御地带和后方阵地三部分组成,纵深35~75千米。障碍地带主要是地雷场、刺铁丝网、防坦克壕以及著名的“龙牙”(多列角锥形钢筋混凝土桩砦)系统。主防御地带的最前缘位于障碍地带后方数十至数百米处,配备钢筋混凝土和钢铁装甲的机枪、火炮工事以及指挥所、观察所、人员掩蔽部、车辆洞库、弹药库、物资库等。后方阵地位于主防御地带后方数千米至数十千米处,主要是预备队人员掩蔽部、预备队车辆洞库以及战备物资库,在法德交界地段还配属有170-305mm要塞化远程重炮群(但1940年6月以后被撤出,用于英吉利海峡群岛的要塞)。 与马其诺防线相比,齐格菲防线的特点是大部分工事较小,结构较简单,但数量多达11860个,远超马其诺防线。该防线使用混凝土931万吨,是马其诺防线的2.4倍;使用钢铁35万吨,是马其诺防线的2.3倍。1939年9月德军在东面闪击波兰时,共有46个步兵师(包含预备队)依托该防线防御法军,但法军没有进攻。该防线与对面的马其诺防线,共同促成了德法双方开战后长达8个月时间的著名“静坐战”。1944年9月,英、美盟军从西线向德国本土进攻时,德军依托这一防线阻挡了盟军的行动。12月美军以饱和轰炸和炮击支援试图突破,但没有成功。直到1945年2月盟军重新发动进攻时,该防线终被突破。自此,该防线一共阻滞了盟军5个月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