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知识观: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对现实的纯粹客观地反映,只不过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假设或假说,将随着人们认识程度的深入而不断地变革、顷携深化,出现新的解释和假设。
2、学习观:学习是学生自己建构雀掘伏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学习是学习者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
3、教学观:教学不能无视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经验,不能简单地强硬地从外部对学习者实施知识的“填灌”,而是应该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建构新的知识经验。
扩展资料
建构主义的教学原则:
1、把所有的学习任务都置于为了能够更有效地适应世界的学习中。
2、设计真实的任务。真实的活动是学习环境的重要的特征。散渗就是应该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真实的任务和日常的活动或实践整合多重的内容或技能。
3、设计能够反映学生在学习结束后就从事有效行动的复杂环境。
4、给予学生解决问题的自主权。教师应该刺激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自己解决问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本来是源自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由于个体的认知发展与学习过程密切相关,因此利用建构主义可以比较好地说明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即能较好地说明学习如何发生、意义如何建构、概念如何形成,以及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包含哪些主要因素等等。总之,在建构主义思想指导下可以形成一套新的比较有效的认知学习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较理想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面我们就从“学习的含义”(即关于“什么是学习”)与“学习的方法”(即关于“如何进行学习”)这两个方面简要说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内容。
1、关于学习的含义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由于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情境”: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这就对教学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就是说,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的创设问题,并把情境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协作”:协作发生在学习过程的始终。协作对学习资料的搜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成果的评价直至意义的最终建构均有重要作用。“会话”:会话是协作过程中的不可缺少环节。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必须通过会话商讨如何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的计划;此外,协作学习过程也是会话过程,在此过程中,每个学习者的思维成果(智慧)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 ,因此会话是达到意义建构的重要手段之一高闭。“意义建构”:这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所要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这种理解在大脑中的长期存储形式就是前面提到的“图式”,也就是关于当前所学内容的认知结构。由以上所述的“学习”的含义可知,学习的质量是学习者建构意义能力的函数,而不是学习者重现教师思维过程能力的函数。换句话说,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
2、关于学习的方法
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缺猜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学生要成为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从以下几个方面发挥主体作用:
⑴ 要用探索法、发现法去建构知识的意义;
⑵ 在建构意义过程中要求学生主动去搜集并分析有关的信息和资料,对所学习的问题要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
⑶ 要把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尽量和自己已经知道的事物相联系,并对这种联系加以认真的思考。“联系”与“思考”是意义构建的关键。如果能把联系与思考的过程与协作学习中的协商过程(即交流、讨论的过程)结合起来,则学生建构意义的效率会更高、质量会更好。协商有“自我协商”与“相互协商”(也叫“内部协商”与“社会协商”)两种,自我协商是指自己和自己争辩什么是正确的;相互协商则指学习小组内部相互之间伏念型的讨论与辩论。
教师要成为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从以下几个面发挥指导作用:
⑴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
⑵ 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
⑶ 为了使意义建构更有效,教师应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协作学习(开展讨论与交流),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引导的方法包括:提出适当的问题以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在讨论中设法把问题一步步引向深入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要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自己去纠正和补充错误的或片面的认识。
美国心理学家维特罗克,是建构主义学习论的一个代表人物,他在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基础上,提出了生成学习理论。其理论观点如下: 第一、生成学习过程的前提是: (1)人对所学习的事物产生某种意义是与先前的经验相结合。 (2)人脑是主动地对输入的信息进行加工并建构意义。 生成学习模式主要涉及生成、动机、注意和先前的知识经验四个成分。 生成学习过程的中心因素是长时记忆贮存系统;前数动机是促进意义建构的动力;意义建构线路物漏即学习途径,是从对感觉经验的选择性注意开始;而选择性注意又受到长时记忆和认知过程的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第二,学习的实质就是主动地建构对信息的解释,并从中作出推论。 第三,学习是学习者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他要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与加工,主动地去建构信息的意义。意义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间反复,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而建构成的。每个学习者都会以自己的原有经验为基础对新信息进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包含新旧经验冲突所引发的观念和结构重组。 第四,具体描述出了学习过程的步骤,认为学习始于对感觉经验的选择性注意。①首先是长时记忆中影响注意和知觉的各种内容及以特殊方式加工信息的倾向慧蚂首,进入短时记忆。②这些过去经验帮助学习者主动对感觉到的经验进行选择性注意。③经过选择性知觉在学习动机的作用下,学习者主动尝试将其与长时记忆中的相关信息建立联系,以主动去理解新信息的意义。④通过与感觉经验对照和与长时记忆中已有经验的对照,进一步主动建构并检验新信息的意义。⑤如果经检验,建构意义不成功,应该回到感觉信息,重新尝试如检验成功,即达到了对意义的理解。⑥对新生成的意义从各方面进行评估,以检验其合理性及与长时记忆,感觉信息中其它信息间的一致性。⑦评估导致在短时记忆中建构生成的意义进入到长时记忆的认知结构中去,也可能导致认知结构的重组。 总之,建构主义是继认知主义之后学习理论的又一场变革,它更加强调学习者的主体作用,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深化对认知过程实质的认识
简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教育的启示。
(1)探究学习。通过有桐滑举意义的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不断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来学习与所探究的问题有关的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
(2)支架式教学。这是指教师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外部支持,帮助他们完成自己无法独立完成的任务,然后逐步撤去支架,让学生独立探索学习。
(3)情境局碧教学。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基础上的教学称为情境教学。知识、学习是与情境化的活动联系在一起的。学生应该在真实任务情境中,尝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4)合作学习。合作学习主要是以让枝互动合作(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为教学活动取向的,以学习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来共同达成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