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英语教学中怎样调动学生积极性

2025-04-04 05:34:27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浅论英语教学中怎样调动学生积极性
英语教学的目的不是简单地传授英语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用英语交际的能力。小学英语的对话交际是语言使用的一个过程,“对话教学”在小学英语中占有了相当大的份量,因为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掌握语言技能,获得使用语言的能力。英语作为一种交际工具,只有在交际活动中才能被有效地掌握。会话教学的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会话课教学中,要想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除了教师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是不可小觑的。如果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和课堂教学时能兼顾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那么课堂的教学效果会事半功倍。现从本人教学实践出发,浅谈一下如何在小学英语会话课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一、扬起鼓励的风帆,让学生有勇气启航。教师要毫不吝啬地实行鼓励教育,以消除学生对英语会话的恐惧心理。通过我多年的教学观察发现,大多数学生对英语会话还是抱有很强的胆怯心理,缺乏足够的勇气,不能够大胆地说英语。作为和学生密切接触的教师,应该多给学生鼓励、打气,对勇于开口讲英语的,先不要急着判断对错,而是应该努力地寻找其闪光点,并予以放大及肯定。教师可以先找出其中表达较好的个别单词、短句进行表扬,甚至某个单词的正确发音或者地道的语音语调都可以成为亮点并给予肯定。这样,其他不敢开口说英语的学生也会积极效仿。在有效地为他们排除掉英语会话上的情绪障碍,形成敢说、爱说英语的局面后,教师还要不断增强学生参与英语会话交际的信心。当然,在表扬鼓励的同时,对学生错误之处也要循循善诱。但是纠正错误要讲究方式方法,言辞一定要诚恳亲切,语言要温和委婉,以免伤害其自尊心,打击其用口语表达的胆量和信心。总之,学生在学习上的自信心需要教师的精心呵护,才能茁壮成长。
二、以创新为浆,让学生紧握手中,无惧远航。教师一定要创新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教师要通过不同途径不断激发学生对口语表达的兴趣,只有学生热爱用英语口语表达,才能积极、主动、自觉地练习口语。
1,轻叩情感之门,打开交流通道。以情激趣。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是与学生接触最密切的人,也是在学生心中所占分量最大的人。因此,教师应多与学生进行情感方面的交流,真切地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向他们所想,急他们所急,使学生体验到亲切、温暖、信赖的情感,从而建立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这种和谐的师生关系会让彼此受用终身,让学生从喜欢英语老师到喜欢上英语课,直至喜欢用英语进行表达、交流。
2,创设多样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做课堂真正的主人。以形激趣。《义务教育小学英语新课程标准》指出“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由此可以看出活泼有趣、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方法,才是突出学生主体性,发展自主学习能力的不二选择。譬如可以根据小学生天生模仿力强、喜欢竞争的特征,开展布场设问、情景演唱、角色表演、传话竞赛、小组讨论、字母(单词)接龙、拼图、唱儿歌、猜谜、模仿动物、抢答竞赛等既娱乐又知识性强的游戏和活动,让其自觉地融入到英语学习氛围中,积极思维,主动学习,从而激发说的欲望。
3,运用多媒体教学,调动多种感官体验,让学生真正活起来。以媒激趣。我们教师都知道多媒体教学是弥补传统教学手段不足的最佳选择。它在保证发音标准的同时,将文字、图形、动画、图像、声音、情景等多种信息及多种感官体验融合在一起,使抽象事物形象化、具体事件直观化、复杂事态情景化、静止图像动态化,可以自然地把学生融入教学情境中,产生感情共鸣,激发思维灵感,勾起学习欲望,从而主动跟着演练、读写,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以环境作舟,让学生拥有终身学习的能力,确保航行顺利。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必须重视口语环境的创设,提高学生的口语运用能力。所有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在实际生活中更好地得以使用。为此老师不但要在课堂上创造练习口语的平台,还应该将口语平台延伸到课外,融入到实际环境中去,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恰当地、自然地运用学过的英语进行口语交际。组织课外活动,开展英语小游戏等,锻炼交流能力;给学生固定地布置一些作业,如每天用单词或句子表达一件看到的事物或发生的事件,在下一节英语课进行口语表达;用口语进行日常生活简单交流,如唱英语歌曲,用学过的单词借东西,碰到老师同学用英语打招呼等。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要根据环境的不同,多渠道多形式地延伸学生“说”的时间和空间,巩固“说”的成果,不断提高口语能力。要让学生将英语会话当成生活的一部分,从被动地接触环境,到自发地寻找、创设环境,最终形成自己终身的学习的能力。
总之,教师一定要会在教和学之间找好平衡点,教师不可一味地教,学生也不能一味地学。我们教师教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可以不教。即,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这个能力来自教师的引导,更来自学生自身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