诽谤信息被转发500次可判刑,依据是什么?

2024-11-20 00:28:24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依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

利用信息网络诽谤他人,同一诽谤信息实际被点击、浏览次数达到5000次以上,或者被转发次数达到500次以上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246条第1款规定的“情节严重”,可构成诽谤罪。,从而为诽谤罪设定了非常严格的量化的入罪标准。

利用信息网络诽谤他人,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第一款规定的“情节严重”:

(一)同一诽谤信息实际被点击、浏览次数达到5000次以上,或者被转发次数达到500次以上的;

(二)造成被害人或者其近亲属精神失常、自残、自杀等严重后果的;

(三)二年内曾因诽谤受过行政处罚,又诽谤他人的;

(四)其他情节严重的情形;

此外,一年内多次实施利用信息网络诽谤他人行为未经处理,诽谤信息实际被点击、浏览、转发次数累计计算构成犯罪的,应当依法定罪处罚。

扩展资料:

一般来说,中国有关网络诽谤的民事侵权成立,须具备以下个要件:

1、要有损害行为。就是指行为人为通过网络传播了有损特定人名誉的文字、图片或语言。

2、行为人主观上存在过错。过错包括故意和过失两种形式。行为人明知传播内容必然或可能会对他人名誉造成损害却希望和放任结果发生的,为故意。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损害他人的民事权利但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虽然已经预见但轻信能够避免,结果导致他人的名誉受到损害的,为过失。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规定:“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在中国,诽谤行为可能构成违反民法,诽谤行为人被追究民事责任;也可能违反刑法,构成犯罪,诽谤行为人要负刑事责任。也就是说,诽谤行为既可能构成侵权(民事的),也可能构成犯罪(刑事的)。

犯本罪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最高三年有期徒刑;最低管制一个月。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网络诽谤

回答2:

  依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利用信息网络诽谤他人,同一诽谤信息实际被点击、浏览次数达到5000次以上,或者被转发次数达到500次以上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246条第1款规定的“情节严重”,可构成诽谤罪。

回答3:

在微信、微博、qq群等社交平台上,经常会出现网友甚至媒体发布虚假信息的现象,一般都是为了赚取关注度或者点击量,故意编造发布虚假信息,比如2015年天津港火灾爆炸事故中,有人编造传播“天津港爆炸死亡1300多人,附近居民小区一个活口没剩”“有毒气体正在向北京扩散”等谣言。在以往,这种行为最多可能会受到治安处罚,行政拘留几天,但是在刑法修正案九实施以后,这种行为就有可能构成犯罪了。
根据刑法第291条规定,编造虚假的险情、疫情、灾情、警情,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或者明知是上述虚假信息,故意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因此,编造传播虚假信息,需要具备以下条件,才有可能构成犯罪:
首先,必须是编造或者传播有关险情、疫情、灾情、警情四种虚假信息;
其次,行为人必须是明知,也就是说明知道是虚假的信息而编造传播;
最后,编造传播虚假信息的行为造成了严重的后果,扰乱了社会秩序。
那么,是不是一条虚假信息转发500次就会涉嫌刑事犯罪呢?其实这主要是针对诽谤罪而言的。
根据刑法以及司法解释的规定,捏造损害他人名誉的信息在网上散布,或者明知道是捏造的损害他人名誉的信息,在网上散布的,如果同一个诽谤信息实际上被点击、浏览次数达到5000次以上,或者是被转发500次以上的,属于情节严重,可构成诽谤罪。
因此“转发500次以上涉嫌犯罪”主要是针对诽谤虚假信息而言的,至于转发其他虚假信息的,则不适用这个规定。
另外,根据刑法规定,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情节严重的,可被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如果想快速了解更多法律知识,或者需要专业律师指导,请关注weixingongzhonghao:youlaw123
满意可采纳谢谢

回答4: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检察院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的司法解释(下称《解释》)公布。该司法解释通过厘清信息网络发表言论的法律边界,为惩治利用网络实施诽谤等犯罪提供明确的法律标尺。
《解释》规定,利用信息网络诽谤他人,同一诽谤信息实际被点击、浏览次数达到5000次以上,或者被转发次数达到500次以上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246条第1款规定的“情节严重”,可构成诽谤罪。该司法解释今天起实施。
要点速读
诽谤信息被转发超500次可判刑
行为人不明知而发布转发的 不构成诽谤罪
在网络辱骂恐吓他人 属于寻衅滋事罪
有偿删帖可被追究刑责
举报部分内容失实但非故意不属诽谤罪
明知他人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寻衅滋事、敲诈勒索、非法经营等犯罪,为其提供资金、场所、技术支持等帮助的,以共同犯罪论处
重点释疑
转发量系实证研究确定
最高人民法院新闻发言人孙军工介绍,近年来,利用信息网络实施的各类违法犯罪活动日渐增多,特别是利用互联网等信息网络进行造谣诽谤等违法犯罪现象比较突出。出台司法解释目的是结合新型犯罪方式的特点,对刑法相关条文的法律适用依法进行解释,为在司法实践中准确惩治相关犯罪提供明确的司法解释依据。
鉴于此,两高进行了一年多的深入调研,对存在问题进行了系统梳理,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并借鉴其他国家通行的法律规制原则,经反复研究论证,制定了这部司法解释。孙军工表示,设置转发量,是考虑到转发信息会造成多人浏览该转发信息的后果,对于数字的确定,是经过实证研究和专业论证而确定的。
司法解释对利用网络“捏造事实诽谤他人”及实施诽谤行为“情节严重”的认定,利用网络实施诽谤犯罪适用公诉程序的条件,利用信息网络实施寻衅滋事、敲诈勒索、非法经营等犯罪的认定,严厉打击信息网络共同犯罪等问题进行了明确规定。该司法解释通过厘清信息网络发表言论的法律边界,为惩治利用网络实施诽谤等犯罪提供明确的法律标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