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癌(Leukemia)就是俗称的「白血病」。占台湾癌症的第八位,小儿血癌更为小儿癌病之第一位,发病的人数更有逐年增加之势。国内外均是如此。白血病的死亡人数占全部癌症死亡人数的2.61%;死亡率的排名男性为第八位, 女性为第十位。 白血病的成因是多重的,包括:基因突变、放射线污染的环境(如核爆)、病毒感染(如日本的HTLV-I病毒)、化学物品的刺激,以及病人体质因素(癌基因的表现型)等。白血病又可分为急性及慢性两种,其成因及临床表现皆不相同
血球的功能
血液含量约占正常人体的体重的7-10%,即成人大约有5公升左右的血液。血液55%的血浆和45%的血球所组成。血球又可分为:红血球、白血球、血小板等。血液对人体的功能包括有:
运送氧气、养份及荷尔蒙
消灭病原体
止血作用
维持人体体内酸碱平衡
调整体温
造血就是骨髓内形成血球的过程,人体内血球细胞的始祖是骨髓内的干细胞,干细胞在骨髓内经过连续的分裂和成熟分化过程后,形成成熟的血球,循环于全身血管中。
血癌的分类
白血病依临床病程的进展速度和癌细胞的成熟度可分为:急性及慢性白血病。其次,再依细胞的来源及型态特征,可细分为急性及慢性骨髓性白血病、急性和慢性淋巴球性白血病。
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急性骨髓性白血病好发于成年人,约有80%的病人超过25岁。急性骨髓性白血病可再细分类为M1到M7型;M1型是「急性未成熟骨髓芽球性白血病」;M2是「急性成熟骨髓芽球性白血病」;M3是「急性多颗粒前骨髓细胞性白血病」;M4是「急性骨髓单核球性白血病」;M5是「急性单核球性白血病」;M6是「急性红血球性白血病」;M7是「急性巨核细胞性白血病」。
慢性骨髓性白血病(CML):慢性骨髓性白血病好发年龄层20岁~45岁的成年人。与费城染色体的异常有关,可再分为幼年型及成年型。
急性淋巴球性白血病(ALL):急性淋巴球性白血病好发于儿童,急性淋巴球性白血病又可再分为L1、L2、L3型。
慢性淋巴球性白血病(CLL):好发50岁以上的老年人。淋巴球可分为B细胞及T细胞,故可再分为慢性B淋巴球性白血病以及慢性T淋巴球性白血病。
血癌的病因
白血病的成因复杂,目前可能的致病原因及看法包括:
放射线:正常人罹患血癌的机率约在两万五千分之一左右,但在原子弹爆炸圈的幸存居民,罹患白血病的机率竟然高达六十分之一。另外怀孕妇女的腹部X光照射,出生的小孩罹患白血病的机率也较高。
化学药剂:长期的接触有机苯的工人,或曾接受过含氢化合物(Alkylating agents)化学治疗的病人。
遗传及基因突变:先天染色体异常,如唐氏症候群(Down's)、布伦氏症候群(Bloom's)等先天疾病可能会诱导白血病的发生。如家族中罹患急性白血病,则罹病的机率也会比较高。
免疫能力:自体免疫能力的缺陷可能与慢性淋巴球性白血病有关。
病毒感染:第一型人类T淋巴球细胞性病毒HTLV-I病毒感染与成年型T细胞白血病有关。
对于白血病的成因,医学界长期以来存在着诸多争议。一些专家认为,白血病是因为病人长期接触辐射及化学物质所致;另一种意见则认为,电力线产生的电磁波可能是导致白血病的罪魁祸首。但英国儿童癌症研究中心称,他们对一万多名儿童(其中包括1737名白血病患者)的研究结果表明,公共感染在诱发白血病方面扮演了更为重要的角色。该中心还认为,电力线与白血病之间没有任何联系。
在全球15岁以下的所有儿童癌症病例中,白血病占据了其中三分之一,其中绝大部分又分布在发达国家。儿童白血病往往导致2~4岁的幼儿死亡。目前一般对此采用化学疗法。在确认感染了白血病后,80%儿童患者通常只会再活上五年。上世纪20年代,科学家首先提出,儿童白血病可能与麻疹等病毒存在着某种联系。到了上世纪70年代,科学家们又在猫与牛体内发现了多种诱发白血病的病毒,其中一种能诱发很罕见的白血病,它最初发生于日本成年人群中。
英国科学家则认为,公共感染可引发大多数类型的白血病。英国伦敦癌症研究所的梅尔-格利弗斯(Mel Greaves)表示,在婴儿出生后的第一年中,如果能让他们直接接触病源体,则他们体内就能逐渐建立起较好的免疫系统。格利弗斯指出,在德国未统一前,东德儿童白血病发病率只有西德的三分之一,其中的一条重要原因可能是:东德的婴儿出生三个月后,都得送往托儿所,这样就加强了他们的防癌能力。
本周《英国医学杂志》在线版刊登的一篇文章也得出了类似结论。文章指出,对9000名英国儿童的调查结果表明,在婴儿出生的前几个月中,那些每周两次参与日托活动的婴儿发生白血病几率较低,比不参加者低出50%。(明月)
白血病是一类造血干细胞的克隆性恶性疾病。其克隆中的白血病细胞失去进一步分化成熟的能力而停滞在细胞发育的不同阶段。在骨髓和其他造血组织中白血病细胞大量增生积聚,并浸润其他器官和组织,而正常造血功能受抑制。
人类白血病的病因尚不完全清楚。
有关的因素有1.病毒 2.电离辐射 日本广岛及长崎受原子弹袭击后,幸存者发病率比未受辐射的人群高30倍和17倍。 3.化学因素 例如苯。4.遗传因素等
白血病俗称血癌(Leukemia),是一类造血干细胞的克隆性恶性疾病。其克隆中的白血病细胞失去进一步分化成熟的能力而停滞在细胞发育的不同阶段。在骨髓和其他造血组织中白血病细胞大量增生积聚,并浸润其他器官和组织,而正常造血功能受抑制。对于白血病的成因,医学界长期以来存在着诸多争议。一些专家认为,白血病是因为病人长期接触辐射及化学物质所致;另一种意见则认为,电力线产生的电磁波可能是导致白血病的罪魁祸首。但英国儿童癌症研究中心称,他们对一万多名儿童(其中包括1737名白血病患者)的研究结果表明,公共感染在诱发白血病方面扮演了更为重要的角色。该中心还认为,电力线与白血病之间没有任何联系。在全球15岁以下的所有儿童癌症病例中,白血病占据了其中三分之一,其中绝大部分又分布在发达国家。儿童白血病往往导致2~4岁的幼儿死亡。目前一般对此采用化学疗法。在确认感染了白血病后,80%儿童患者通常只会再活上五年。上世纪20年代,科学家首先提出,儿童白血病可能与麻疹等病毒存在着某种联系。到了上世纪70年代,科学家们又在猫与牛体内发现了多种诱发白血病的病毒,其中一种能诱发很罕见的白血病,它最初发生于日本成年人群中。英国科学家则认为,公共感染可引发大多数类型的白血病。英国伦敦癌症研究所的梅尔-格利弗斯(Mel Greaves)表示,在婴儿出生后的第一年中,如果能让他们直接接触病源体,则他们体内就能逐渐建立起较好的免疫系统。格利弗斯指出,在德国未统一前,东德儿童白血病发病率只有西德的三分之一,其中的一条重要原因可能是:东德的婴儿出生三个月后,都得送往托儿所,这样就加强了他们的防癌能力,白血病的成因是多重的,包括:基因突变、放射线污染的环境(如核爆)、病毒感染(如日本的HTLV-I病毒)、化学物品的刺激,以及病人体质因素(癌基因的表现型)等。白血病又可分为急性及慢性两种,其成因及临床表现皆不相同。
血球的功能
血液含量约占正常人体的体重的7-10%,即成人大约有5公升左右的血液。血液55%的血浆和45%的血球所组成。血球又可分为:红血球、白血球、血小板等。血液对人体的功能包括有:
运送氧气、养份及荷尔蒙
消灭病原体
止血作用
维持人体体内酸碱平衡
调整体温
造血就是骨髓内形成血球的过程,人体内血球细胞的始祖是骨髓内的干细胞,干细胞在骨髓内经过连续的分裂和成熟分化过程后,形成成熟的血球,循环于全身血管中。
血癌的分类
白血病依临床病程的进展速度和癌细胞的成熟度可分为:急性及慢性白血病。其次,再依细胞的来源及型态特征,可细分为急性及慢性骨髓性白血病、急性和慢性淋巴球性白血病。
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急性骨髓性白血病好发于成年人,约有80%的病人超过25岁。急性骨髓性白血病可再细分类为M1到M7型;M1型是「急性未成熟骨髓芽球性白血病」;M2是「急性成熟骨髓芽球性白血病」;M3是「急性多颗粒前骨髓细胞性白血病」;M4是「急性骨髓单核球性白血病」;M5是「急性单核球性白血病」;M6是「急性红血球性白血病」;M7是「急性巨核细胞性白血病」。
慢性骨髓性白血病(CML):慢性骨髓性白血病好发年龄层20岁~45岁的成年人。与费城染色体的异常有关,可再分为幼年型及成年型。
急性淋巴球性白血病(ALL):急性淋巴球性白血病好发于儿童,急性淋巴球性白血病又可再分为L1、L2、L3型。
慢性淋巴球性白血病(CLL):好发50岁以上的老年人。淋巴球可分为B细胞及T细胞,故可再分为慢性B淋巴球性白血病以及慢性T淋巴球性白血病。
血癌的病因
白血病的成因复杂,目前可能的致病原因及看法包括:
放射线:正常人罹患血癌的机率约在两万五千分之一左右,但在原子弹爆炸圈的幸存居民,罹患白血病的机率竟然高达六十分之一。另外怀孕妇女的腹部X光照射,出生的小孩罹患白血病的机率也较高。
化学药剂:长期的接触有机苯的工人,或曾接受过含氢化合物(Alkylating agents)化学治疗的病人。
遗传及基因突变:先天染色体异常,如唐氏症候群(Down's)、布伦氏症候群(Bloom's)等先天疾病可能会诱导白血病的发生。如家族中罹患急性白血病,则罹病的机率也会比较高。
免疫能力:自体免疫能力的缺陷可能与慢性淋巴球性白血病有关。
病毒感染:第一型人类T淋巴球细胞性病毒HTLV-I病毒感染与成年型T细胞白血病有关。
通过骨髓移植可以治疗,但是最起码得要30万,没钱就等死,
金钱买不到健康,但是没钱,你得了病就只能等死!
白血病就是人体失去造血功能。
骨髓是人体中造血的工厂。
近年的研究表明,白血病的发病与下列因素有关:
(1)病毒因素
这是当前比较公认的病因。不过这里讲的病毒是指寄生于人体造血细胞内的核病毒或C型RNA肿瘤病毒,而不是人们常说的流行性感冒病毒或心肌炎病毒。由于正常人体内有控制这种C型RNA病毒的机制,故使它不能发病。如果人体的控制系统失调,这种肿瘤病毒在某些酶(逆转录酶)作用下,可使造血细胞变成白血病细胞,发生白血病。现在已经分离出这种病毒,并能够进行检测。
(2)放射因素
人们最早发现,从事放射线工作人员(放射科医生在没有防护情况下),接受放射线治疗的非白血病患者如脊柱炎等,容易得白血病。日本原子弹爆炸幸存者中白血病发病率较其他城市人口为高,爆炸后5年最高。这是因为放射线使人的造血细胞发生恶性变化。
(3)化学因素
有些化学物质如苯类,有致癌或致白血病作用。近年来,受人们关注的是一种药物--乙双吗啉,治疗牛皮癣而发生急性白血病。
(4)遗传因素
有人进行白血病家族调查,发现单卵性双胎中如一人患白血病,另一人患白血病的机会较常人增加5倍,比双卵性双胎的发病率高12倍。这说明白血病与遗传有关,认为某些遗传物质——染色体发生了突变招致白血病。但决不能认为一个家庭出现了白血病患者,其他成员都要得这个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