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规模经济优势
根据产业内企业规模经济要求,新进入市场的企业必须具有与原有企业一样的规模经济产量或市场销售份额,才能与原有企业竞争,才能在进入后在行业中立足。这之前,新企业的平均总成本(由平均生产成本与平均交易成本确定)一定高于原企业,从而处于竞争劣势。
如果新企业试图以最低经济规模进入市场并获取规模经济利益。从而会导致行业总供给量的大大增加,当需求富有价格弹性时,供给超过原来的需求水平,从而导致产品市场价格大幅度下跌,甚至低于单位平均成本,结果新企业将得不偿失。
如果新企业预测到进入后,市场需求价格因素将导致利润下降甚至亏损,那么新企业也将放弃进入。
但是,也有学者认为规模经济产生的进入壁垒并不具有绝对优势。斯克姆勒斯(R.Schmalensee, 1982)认为“如果新企业事先进行有效投资,它将与原有企业获得同样的市场地位。而且新企业可以通过产品差异化与成功的广告策略,对原有企业的产品实施替代。结果,行业供给的增加,只对原有企业产生不利影响。”[⑨]可见,规模经济构成的进入壁垒是不牢固的,原有企业必须通过产品差异化和其他策略性行为等才能保持规模经济优势。
3、产品差异化
在产品差异化程度较高的行业市场中,原有企业实施差异化往往是构成进入壁垒的一个更为重要因素。产品差异化(product differentiation)是指企业在其提供给顾客的产品上,通过各种方法造成足以引发顾客偏好的特殊性,使顾客能够把它与其他竞争产品有效地区别开来,从而使企业在市场中获得竞争优势。产品差异化作为厂商的一种理性的策略行为一般视为非经济性壁垒,但由于存在产品差异化成本与收益,因此是将它作为一种经济性壁垒。简单地将产品差异化理解为非价格竞争行为是不正确的,当然产品差异化表现方式与价格歧视不同。
产品差异化分为实体差异与心理差异,实体差异是指在产品质量、规格、功能和款式等方面与竞争产品相区别。而心理差异是指赋予产品不同品牌,特殊的服务,创造不同的分销渠道,或者新颖独特的产品广告和促销活动造成顾客心理上的差异。
产业组织理论在研究进入壁垒时,一般假定原有企业与新进入企业之间的产品具有同质性。因而产品差异化进入壁垒主要是指产品的心理差异而导致的阻碍新企业进入的因素。
通过产品心理差异化,原有企业可以使顾客对该企业的产品形成偏好甚至一定的忠诚度,这对于试图进入市场的新企业而言,无疑构成了一定程度的进入壁垒。
对于希望进入的新企业,除非通过自己的产品差异化行为,如进行大量的广告、公共关系、人员推销、营业推广等促销活动,寻找新的目标市场或者争取原有企业的顾客转换品牌。而这意味着新企业必须承担大量的销售费用,但原有企业不必承担。可见原有企业产品差异化程度越高,新企业进入市场的壁垒越高。产品差异化是导致原有企业绝对成本优势的因素之一。有时候,第二家进入的厂商所承担的推销成本要比第一家低,因为第一家要花更多的钱来把新产品的用途介绍给消费者,而且还要花钱引起消费者对新产品的渴望。
当然,也有例外,即有些新进入市场的企业掌握着能够淘汰原有企业产品的新技术,对于这些企业而言,进入壁垒就比其他进入者低得多。
4、对特有的经济资源的占有
特有的经济资源主要是指专利权、特许权和关键性的金属或非金属资源。通过控制这些资源也可以阻止别的企业进入某一特殊市场或产业。如我国是世界上稀土金属资源拥有最多的国家,控制稀土资源出口就可以阻止国外一些公司进入高档音响、高档光学仪器生产行业,因为在这些行业需要用稀土作为关键原料投入生产。控制生丝出口,同样可以控制国外企业进入丝绸产品市场与我国传统丝绸出口企业竞争,其道理是一样的。
各种条件下,规模经济性都是一种进入壁垒。
除非,产生规模经济所需要的资源根本不是商品。比如空气、光、风。对风电产业来说,配置在风多的地方,就有明显的规模效益,体现出规模经济性。但风不是商品,风多的地方并不特别多花钱,所以进入壁垒为零。
否则,只要存在规模经济,必然呈现为进入壁垒,都会呈现准入阻碍的作用,无非是大是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