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古人说天上一天,地上一年?

2025-04-23 20:48:26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古人可以很可能会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地上过去了1个月,天上的星星却只走了1个时辰,也就是说天上的1个时辰与地上的1个月相等,这样换算出来,就刚好是“天上一日地上一年”。

爱因斯坦是地球人都知道的著名科学家,在爱因斯坦的众多理论中,谈论得最多的就是时空观,在简单地讲就是,一个物体的运动速度越快,感受到的时间流逝速度就越慢(钟慢效应),又或者一个物体的质量越大,它附近空间的时间流逝速度就越慢(时间膨胀效应)。

因为爱因斯坦的理论彻底地打破了之前的绝对时空观,在刚开始的时候很多人都表示很难接受,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大量的实验结果逐渐让意识到爱因斯坦很可能是正确的,时至今日,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已经成为了现代物理学的两大基石之一(另一个是量子场论),早已得到了科学界的认同。

根据相对论中的相关理论,如果一个人以极快的速度飞行一段时间,又或者这个人跑到一个质量非常巨大的天体(比如说黑洞)附近呆上一段时间,那么当这个人回地球上之后就会发现,自己的时间与地球上的时间出现了巨大的差异,有可能他只度过了一天,而地球上却已度过了一年。

古代传说里的“天上一日地上一年”与爱因斯坦的理论暗合,例如在《西游记》里的孙悟空只是到天庭做了十几天的“弼马温”,而当回到花果山时才知道这里已经过去了很多年。

扩展资料:

时间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人们需要利用一些有规律的周期性事件来定义时间的单位。在很久以前,古人就观察到了太阳一直在非常有规律地东升西落,于是就把太阳连续两次经过中天的时间间隔定义为1天,然后再把这段时间平均分割成12份,每一份就是1个时辰(也就是2个小时)。

可以将根据以上方法所定义的一天称为一个“太阳日”,与之相对应的,可以将一颗除太阳以外的特定恒星连续两次经过中天的时间间隔,定义为一个“恒星日”。

需要注意的是,一个“太阳日”并不等于一个“恒星日”。这是因为地球公转的原因,由于宇宙中的其他恒星与地球的距离相当的遥远(最近的也在4.22光年以外),地球的公转运动对其他恒星在天空中位置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而对于太阳来说,这种影响就不可忽略了。

知道了“一个太阳日 = 一个恒星日 x(1 + 1/365)”,一个“太阳日”比一个“恒星日”要多大约4分钟的时间。当以“太阳日”为标准来观测某颗恒星在天空中的某个特定时间点上的位置时,平均每一天这颗恒星都会提前4分钟到达该位置,1个月就会提前两个小时,也就是一个时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