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营手工业的生产目的是为了满足封建统治阶级的需求。
官营手工业,西周时期,手工业由官府统一管理,按行业设立车正、陶正等工官管理工匠。工匠集中在官府设立的作坊内,使用官府供给的原料,制作加工官府指定的产品。他们职业世袭,世代为官府劳作。
官营手工业资金雄厚、规模经营,为细密分工和协作创造了条件;众多高水平工匠一起工作,加之对产品质量的严格管理,有利于手工业技艺的提高。直到明代前期为止,官营手工业代表着当时生产技艺的最高水平。
官营手工业作坊,不以商品生产为主要目的,而是为了满足封建统治阶级的需求西汉之所以要抑制民间商业,主要原因还在于通过“抑商”发展官营工商业,从而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早在领土制的周代,官营手工业就已存在,其时,主要生产封建贵族奢侈品和军用品,而到了西汉,官营手工业出现了重要变化,生产活动不再限于非营利性的自用工业品及军需品,逐渐扩展到了赢利性的重要产品,如制盐、冶铁等。以制盐、冶铁两项营利性大的行业为官府垄断经营,增加了财政收入,以供战争开支,因为,汉武帝坚定不移地实行禁榷制度,其目的是为了筹措讨伐匈奴的经费,不同于其它朝代是为了重农才抑商的。这是因为:第一,从官营手工业产生的起因看。当汉朝在汉武帝时达到鼎盛时期,便开始了连年不断地对外扩张战争,消耗了大量物资,国家财物急剧减少,于是采取了“入物者补官,出贷者除罪”等手段来增加财政收入,《史记》P628),“民得买爵及赎禁锢免减罪。命曰武功爵”。(《史记》P630)但财政仍吃紧,于是,一部份官吏就产生了由朝廷经营工商业来增加财政收入的想法。第二,由创办官营手工业的直接目的看。西汉屡次对匈奴作战,而后又遭遇水灾,在粮食财贷耗尽,国库空虚的情况下,汉武帝才任用两名大的盐铁商东郭咸阳和孔仅统管天下盐铁,以“山海”之利来补济财政。官营手工业的结果是,官府确实赢得了大量利润,有效地改善了财政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