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体地说应该是指两个层面的涵义,一是指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去探讨和解决实际问题;二是指将生活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实践运用。新《课程标准》把先前的“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改为“探索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重点强调学生解决问题是一个研究的过程,要让学生领悟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能用数学眼光去观察生活实际,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和实践能力。 1、数学知识生活化运用。数学教学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修养。实践运用不仅使学生获得技巧,也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数学观。在活动中学生将已经获得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应用,不仅加深了数学知识的理解,学生获得的技能也可以在活动中得到锻炼与提高,了解数学在实践中的应用价值,明白这样的知识能解决什么生活问题,生活经验积累多了,应用能力也随之增强,真正体现“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结合生活实际,增强应用意识。在实际生活中, 数、形随处可见,无处不有。如价格与购物计算,长度、面积、容积的测定等。教材中也有很多与学生生活、社会生活紧密联系的内容,如六年级银行利率的计算等。在教学中要重视对这些内容的利用,通过了解数学实际中的广泛应用,学会数学地思维,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2)加强动手操作,培养应用技能。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点及认知规律,教师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演示、实验等方法去理解、掌握所学知识。如学生学习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圆的知识后,让学生通过实验操作理解了平行四边行易变形的特征、三角形的稳定性以及圆形转动时的平衡性,继而联想生活中那些地方运用了这些特性,并用数学的角度解释放大尺为什么是平行四边形而不是三角形、房屋顶架为什么是三角形而不是平得四边形、车轮的形状为什么是圆的而不是三角形的。最后再让学生讨论怎样让这些特性服务于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了数学的价值,又形成应用技能技巧。 (3)巧设开放题、提高应用能力。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去解决一些比较复杂的实际问题,是提高数学运用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在“发展训练、深化应用”这个环节中,经常设计一些变式题、综合题、发展题,特别是开放题,用竞赛、游戏、操作等活泼有趣的形式,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和生产实际的一些问题,既进行发展性思维的训练,又提高了学生运用数学的能力。教师在设计练习时,可以设计一些条件有的确定,有的不确定的生活内容。不确定的条件要学生课余去收集,结果产生了许多不同的答案。由此,学生不仅学会学习,还学会生存,学会了创造。 2、生活实际数学化运用。数学研究的素材是客观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它来源于客观世界的实际事物。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从生活实际出发,把教材内容与“数学现实”有机结合起来,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可以消除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陌生感,从而能启迪学生的思维。 (1)从生活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知识。小学数学中的许多概念都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相应的实例。例如:在常见的数量关系“工作时间×工作效率=工作总量”中的“工作效率”,学生不易理解。为此,在教学前,在班里举行写字比赛、缝纽扣比赛等。教学新课时,联系上述比赛的活动,学生就容易理解工作效率,就是指单位时间内所作的工作量。 (2)在“生活化”的材料中体验数学化的过程。《数学课程标准》非常强调学生的学习要经历一个“体验”的过程,在教学中,学生的一切实践运用活动也应该在“体验”中去“感悟”,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熟悉生活化的材料。小学生由于缺乏生活的经历,有些知识学起来感到吃力,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这些知识的之前,组织学生参加一些实践活动,收集生活中相应的数学素材,为教学提供感性认识。例如,在教学千克、克的认识带领学生去菜市场、商店等场所熟悉生活化材料,获得数学化的体验。 ■拓宽“生活化”材料。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我们可以根据需要补充一些生活中的数学,让学生去体验。例如,学习“圆的面积”时,学生理解了圆面积的计算方法后,可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想办法算一算学校花坛中的那棵数的横截面积是多少。孩子们踊跃发言,有人说:“求圆面积要先知道半径,只能把树砍下来量了。”有人反驳说:“那怎么行呢?树一砍下来就会死掉的!”经过争论,大家达成共识:先量出树干的周长,算出半径,再用面积公式去算大树横截面积。下课以后,如果遇到类似的情况,学生会很自然地去量、去算,进入一种自我体验的境界。 数学教学中注重学生实践运用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为创造性人才的成长铺路搭桥。课堂练习的设计,不仅要有利于帮助学生巩固、掌握知识,更要有利于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及实践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