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是那么渴望得到别人的关注,常常是生活空虚,内心不充实,没有目标,想获得关注获得一些所谓的存在感,而往往失败。
正视现状:想要得到别人的关注的人,往往是平时缺少很多关注,别人不能满足,你想得到它来满足心理的需求。因为缺少,所以才想获得。
锻炼自己交际能力:锻炼自己的社交能力,和身边的人能够相处的融洽,拥有一个健康的社交。
走出自己的世界多出去走走:有时间便出去旅游,放松心情,重新找回一个不一样的自己。
人的社会性注定了人对于关注的需要,正如对于食物的需要一样,是普遍存在且非常强烈的。当孩子被忽略时,他们会试图搞些事引起大人们的注意;在一个团体里,成员们为了争取获得更多的注意,往往会无形之中进行竞争。事实上,生活中每个人都会发展出一些引起别人关注的方式, 比如,擅长幽默的人会习惯性地用幽默或讲笑话来获得别人的注意力,当别人因为一个笑话而大笑时,幽默者会感到极大的自恋满足。生活中有些癔症色彩的人,会通过身体症状去获得别人的关注,正常的途径得不到,这些人便通过这种幼稚的方式去寻求关注。
正如一个饥饿的人当获得食物时会有极大的满足,而饿着肚子时会感到极大的痛苦,作为对于被人关注有强烈渴望的人而言,当这种需要被满足时,会是很快乐与幸福的,而当这种需要不能被满足时,则是非常痛苦的。所以在被人关注的场合,对人来说,可以是一种惊心动魄的经历。一旦得到了别人积极的回应,人会非常的满足,而一旦被人哄下台去,这个人可能好几天缓不过劲来。所有有授课经历的人,都会有类似的感受,讲课成功时会有极大的自恋满足,而讲课失败时又会非常的失落。
对于一个幼时获得充分积极评价与回应的人而言,其自尊是稳定的,这种自尊稳定性可以有足够的弹性去承受社会批评,因此这些人相对不那么害怕被人关注的场合,有勇气去面对这种场合的社会压力,并对能够得到别人积极回应充满信心。而对于一个幼时经常性被否认或批评的人而言,其自尊是不够稳定的,这种自尊的不稳定难以承受社会批评,因此在被人关注的场合会容易紧张与焦虑,并会习惯性的逃避这种场合,有些人即使得到了别人正面的评价,仍然会觉得被批评了。
因此,你既渴望被人关注,但被人关注时又非常不自在,一方面反映了每个人都存在的自恋的需要
(也即能够得到别人的注意与欣赏),另一方面反映出你自尊稳定性的不足,容易在社会评价的场合由于担心受到负面评价而产生焦虑与紧张的反应。当然,这种情况是普遍存在的,区别只在于程度
你有点自我心里,生活中你并不是出色的也不是自信的,也许你的周围没有什么人很多的注意你,关心你...在你心里,你缺少很多的关注,别人总不能满足你什么,你想得到它来满足心里的需求。因为缺少这些,所以你去用任何方法来赢取别人的关爱。这样不行,时间长了,你便会变的虚伪,做作,不会有人喜欢你更不用说关爱你。这也不代表你的心里不正常。这只是人类的渴望的心里。没关系,用真诚的心去交朋友,去生活。以真诚的心去交流
这个心态是有点问题的,但并不是说你心理不正常,只是心态不太好,就目前的状态来说也不算严重,建议你去追求自己的梦想,也许说这个对你来说可能迷茫,那就说对你现在实际的,就是好好学习,考个好大学,为目标奋斗,生活充实,你也基本不再需要别人的关注了。
有些人总是想获得别人的关注,因生活空虚,内心不充实,没有目标,想获得关注获得一些所谓的存在感,虚荣,装X,靠这些填充一下生活,为什么装X还有些其他的原因,就不扯了,总之是不好的,能意识到并控制不装为好。
你目前还不严重,且能意识到,还是可以的,加油吧
因为别人的关注可以让自己感觉自己是有价值的,是值得被爱的。
在小时候,我们无法独立去生活,就需要父母的照顾,所以就需要获得父母的时刻关注,如果父母对自己是时刻关注的,就能够满足自己的需求,自己的需求经常经常被满足就会对外界以及社会产生最初的安全感。之后父母的关注与给予的爱,能够让自己认识到自己是被爱的、有价值的、安全的。
但,父母因为各种原因,并不能经常性的关注孩子、满足孩子,于是孩子就会产生一种被抛弃的感觉,为了不让自己有这种不好的感觉,就会想尽一切办法去获得父母的关注,比如用:不学习、不听话等方式去获得关注。但如果,这些方法没有作用,就会放弃,产生自己是不好的,或者父母是不好的想法。
如果,小时候没有获得足够的关爱,对自己没有形成正确的认识,长大之后就会想要去获得他人的关注,因为别人的关注让自己有一种价值感,满足自己,如果不能获得他人的关注,就会体验到被抛弃的感觉,所以,生活中有些人不管干什么都想要得到别人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