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兰茨卡夫卡的小说《判决》深层含义是什么?

费莉策*B小姐指的是谁?《判决》深层含义是什么?有些没看懂
2025-02-23 15:41:03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判决》写作于1921年,是卡夫卡最喜爱的作品,表现了父子两代人的冲突。主人公格奥尔格·本德曼是个商人,自从几年前母亲去世后就和父亲一起生活,现在生意兴隆。他在房间里给一位多年前迁居俄国的朋友写信,告诉他自己订婚的消息。写完信来到父亲的房间,意外的是父亲对他态度非常不好,怀疑他根本就没有迁居到俄国的朋友,指责他背着自己做生意,还盼着自己早死。突然,父亲又转了话题,嘲笑格奥尔格在欺骗他朋友,而父亲自己倒是一直跟那位朋友通信,并早已把格奥尔格订婚的消息告诉他了。格奥尔格忍不住顶撞了父亲一句,父亲便判独生子去投河自尽。于是独生子真的投河死了。作品所描写的在父子两人的口角过程中,清白善良的儿子竟被父亲视为有罪和执拗残暴,在父亲的淫威之下,独生子害怕、恐惧到了丧失理智,以致自尽。父亲高大强壮而毫无理性,具有一切暴君的特征。这个貌似荒诞的故事是卡夫卡负罪心态的生动描述,父亲的判决也是卡夫卡对自己的判决。主人公临死前的低声辩白——“亲爱的父母亲,我可是一直爱你们的”,则是卡夫卡最隐秘心曲的吐露。这种故事的框架是典型的卡夫卡式的,是他内心深处的负罪感具象化之后的产物。然而作品的内涵显然不在于仅仅表现父子冲突,更在于在普遍意义上揭示出人类生存在怎样一种权威和凌辱之下。另一方面又展现人物为战胜父亲进行的一系列抗争。儿子把看来衰老的父亲如同孩子般放到床上后,真的把他“盖了起来”。从表面上看,他这样做是出于孝心;在深层含义上他是想埋葬父亲,以确立自己作为新的一家之主的地位。小说在体现了卡夫卡独特的“审父”意识的同时,也表现了对家长式的奥匈帝国统治者的不满。与此同时卡夫卡还通过这个独特的故事揭示了西方社会中现实生活的荒谬性和非理性。

回答2:

卡夫卡的小说《判决》的深层含义主要集中在父权、社会规范和自我认同等主题上。
1. 父权:弗兰茨·卡夫卡的作品中经常出现威权父亲形象,这一特点在《判决》中得到了充分体现。父亲代表着绝对的权威,格奥尔格在父亲面前显得无所适从,他对父亲的安排只能顺从。这反映出了当时社会中父子关系的不对等,同时也揭示了男性在家庭和社会中的角色和地位。
2. 社会规范:小说《判决》揭示了社会规范对个体的束缚。格奥尔格在商业经营上取得了成功,但他在个人生活上却无法摆脱父亲的阴影。他试图通过订婚来证明自己已经独立,但最终仍受到父亲的指责和惩罚。这表明社会对于个体成功和行为的期望,对于个体差异和多元性存在一定的压制。
3. 自我认同:小说中,格奥尔格对于自己的身份和角色感到困惑和不安。他试图通过订婚来证明自己的成熟和独立,但在父亲的压力下,他的自我认同受到了严重的挑战。这种自我认同的困境反映了当时社会中个体对于自我认知和定位的困惑。
总的来说,卡夫卡的小说《判决》通过描绘一个年轻人的故事,揭示了当时社会中父子关系、社会规范和自我认同等方面的问题,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的深深忧虑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