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愁予的《错误》如何欣赏?

2024-11-06 20:38:13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错误》赏析

郑愁予的《错误》这首小诗,轻巧清隽,是一首至今仍脍炙人

口的佳作。如果说,郑愁予的作品最能引起共鸣、最能打动人心灵

深处的地方,莫过于美与情,那么《错误》这首诗可谓其中的佼佼

者,为诗人奠定了他在台湾诗坛上不可忽视的地位和影响。

初看这首诗时,最先感受到的便是它的中国性。这是一首绝对

的中国诗,是一首属于中国人的诗,讲着一个永恒、美丽的中国的

故事。因此,这首诗的外壳虽标榜着学习西方技巧的现代派,但它

所传达出的更深一层的中国传统意识是不可置疑的。

《错误》一诗,承受的可说是中国古代宫怨和闺怨一类诗歌的

传统。诗中主人公"我"骑着马周游江南,留下了独守空闺的女子,日

以继夜地等待着、盼望着情人"我"的归来。然而女子痴痴的深情却换

来了漫长又百般无聊的等待。所以,她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没

有"东风"为她传递消息,没有满天飞舞的春天的"柳絮";所以她的

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时刻留意着青石道上的"跫音",甚至连帷幕

也不揭开,去看看窗外花团锦簇的春景。刘禹锡《春词》中"新妆宜面

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与上述所咏的怨情似有异曲同工之妙,含蓄

不露,又悠长深远。终于"我"回来了,达达的马蹄声对她而言是美丽

的,因为日盼夜 盼的心上人归来了,但转瞬间,这无限的喜悦变成了

无限的失望。因为"我"只不过是过路罢了,而不是"归人"。这"美

丽的错误"捉弄了她,就好像上天捉弄了她一样。

或许,有些人会把诗中的"我"理解为浪子无家可归的悲哀,

而这种理解是未尝不可的。处在那个动荡时代的台湾人的心态是一

种漂泊,等待着一天能够有个定位,他们在台湾岛上仅是一个过

客,想着有一天能回到故乡,与亲人团聚。然而,由于政治缘故,

他们的愿望不能实现,因而产生出失落惆怅之感。不过,如果尝试

把郑愁予的其他诗作与《错误》相对比的话,不难找出有力的旁

证。如郑愁予《情妇》中"我想,寂寥与等待,对妇人是好的"和

"因我不是常常回家大那种人"两行,皆表现出女子深守闺中,等

待主人公归来的主题。另一首诗《窗外的女奴》中"我是南面的神,

裸着的臂用纱样的黑夜缠绕。于是,垂在腕上的星星是我的女奴"

亦透露了女子在冷清寂寞的悠长岁月中,空等着男子归来的凄凉心

境。

《错误》这首诗共九行,九十四个字,全篇幅不长,但所表现

的艺术技巧不仅被人称道,更被人在口头上传诵。从结构上看,隐

含着纵横两条线索。明显可见的纵线是自大景到小景,层次分明。

开头两句先以广阔的江南为背景,再将镜头推移到小城,然后到街

道、帷幕、窗扉,最后落在马蹄上及打破前面一片寂静的马蹄声。

这种写法与柳宗元《江雪》中从"千山鸟飞绝"的大景,最后落墨

在渔翁独钓江心的小景上的空间处理,颇有相似之处,将诗情层层

推向高潮。从横线来看,开头两句应该是结尾,正是因为"我"从

江南走至女子的处所也不进去,女子期盼的"容颜如莲花开落",

等待的炽情变成了心灰意冷。最后两句本应该是"我不是归人,是

个过客",所以"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在这里诗人用了

一个小倒装句。这样的安排,造成了结构上的参差错落,因而更显

得诗意盎然,在不协调中闪发出光彩。

这首诗另一动人之处是其语言之美,特别是"美丽的错误"数

字。这句话原本就是矛盾的,"达达的马蹄"敲响了女子希望重逢

的心灵深处,因而美丽。不过,这马蹄声仅仅从前面路过,并不为

她的企盼而停驻,因而是个错误。这一起一伏,前后情景的逆转,

产生了高度的戏剧性,更形成了清劲跌宕之势。若与此诗的中国性

联想,又似王翰的"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所表现的

意境。 同时,郑愁予在诗中还运用了中国传统古典诗歌的意象,如

"莲花"、"柳絮"、"马蹄"、"春帏",特别是"东风"这一

意象取李商隐《无题》中"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之

意,再再表现了郑愁予中国性的最根本的所在。杨牧在《郑愁予传

奇》的长篇文章说:"郑愁予是中国的中国诗人,用良好的中国文

字写作,形象准确,声籁华美,而且绝对地现代的",强调了郑愁

予诗歌语言的中国化,从而体现了中国的思想与情感。

文字纯净是这首诗的另一个优点。郑愁予在谈论写诗技巧时,

说:"写诗要忠诚,对自己诚,而不是唬唬人的,如果写的东西连

自己都不确定,那就是不忠实。"因而郑愁予的《错误》强调纯净

利落,清新轻灵,不在文字上玩弄游戏,或堆砌词藻,竭力以最忠

实的文字展示诗人最忠实的感情。这是一首真实、真情的诗。

《错误》至今仍能打动无数读者的心弦,我想最重要的因素不

在于以词藻取胜,而是以它内在的情感感动人。这种情感不伪装、

不雕饰,在诗中使情景和谐一致,产生了意味不尽的艺术感染力。

回答2:

郑愁予是活跃在台湾当代诗坛上的一位著名诗人。一听到郑愁予这个名字,忽地想起了辛稼轩的长短句《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郑愁予是从“正愁余”而来吗?诗人的神秘也许隐藏在情结之中,忽然间被人发现了,这纯粹的偶然,并无必然的因素。有人评价他说:“郑愁予是中国的中国诗人,他能用良好的中国文字写作,形象准确,诗句华美,而且绝对是现代的。”他的这首《错误》并被誉为“现代抒情诗的绝唱”。全诗仅九十四字,却成了现代抒情诗的绝唱,它究竟因为什么而成为绝唱的呢?它抒发的也不过是普通的女子怀人的感情,这平凡的情感又是怎样打动汉语圈内读者的呢?《错误》的场景很简单,故事也很简单:阳春三月天,江南一座小城,一个女子痴痴等待心上人的归来,日子如莲花开落,一年一年就这样过去了。青石板的街道上响起了达达的马蹄声,女子满心以为心上人的归来,揭开窗帷望去,却只是一个陌生的男子。她所犯的错误,只是错把匆匆的过客当成心仪已久的归人,漫漫的期待又一次变成遥遥无期的守侯。守侯一旦永远,便让人缅怀。江南,是诗的季节,也是诗人的故乡,是北方人“沉醉不知归去”的地方,是南方的游子日夜向往的家。江南,烟雨朦胧,雨巷,青砖,灰瓦,石板路,杏花村,凄美的吊脚楼,待字闺中的彷徨女子,嫁得瞿塘贾的怨妇,长年守着贞节的美女。江南,又是诗人心中的回忆,“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像李叔同《送别》词里“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那个样子。“我”这位过客,是诗人,还是书生,是走南闯北的商人,还是仗剑出游的侠客,这些似乎不太重要,“我”只是一个视角,以过客的形象体验归人等待的艰难。 三月只是季节,“阳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它预示着青春期的美丽,生命的萌动与勃发就是从三月开始的,那些蛰伏着的思念也是从三月开始苏醒的。然而它是抽象的,模糊的,它不定格在什么具体的朝代,古铜色的背景被巧妙隐去了。像那些武侠言情小说一样,编者随意那么一想,读者却煞有介事地索隐。江南的三月,只是诗中的背景。错误被置放在这样的背景中,错误分外凄丽哀怨。期待错了,什么都错了,达达的马蹄错了,江南三月的背景也错了,“我”的走过也错了,你不是归人,你何必闯进归人的领地?头尾两小节正是诗人精心设计的巧妙,我本来就是过客,开头有交代,结尾也有照应,那么于中间又有怎样的作用呢?过客设想了自己是归人,既然成了想象中的归人,什么也都有了色彩,色彩里面也充满了许多动人的故事。这是一个江南女子等待归人的心理变化过程,瞬间的怦然心动,随着“达达的马蹄”声而来,又随着“达达的马蹄”声,骤然远去,来得那么急切,去得又那么怅惘。这一来一去是这样的平常,又是这样的非常,不期然而至,又不期然而去,这瞬间的确是个错误。 我在想,这首诗何以成为“现代抒情诗的绝唱”呢?关键在于这“达达的马蹄”引起了女主人公的怦然心动,引起了诗人的怦然心动,也引起了无数读者的怦然心动。审美体验来源于审美心理的撞击和共鸣。诗人对错误的揭示并非简单推进,而是深入了女子细腻而又多变的心理世界中去了,第二节五个句子便是心理世界意象化的呈现。四个否定句“不来”、“不飞”、“不响”、“不揭”,《教师教学用书》上说,“在彼此相对独立的位置上互相呼应,委婉地摹写了等待中女子的哀怨心情,有助于全诗音韵的和谐”,值得补充的是,前后两个“不”互为因果,竭力摹写静,实际在衬托后面的动,以静写动造成这样的效果,即外在的心如止水衬内在的心潮起伏,前面静的和谐衬后面动的不和谐,错误来得正是时候,却是这样的不尽情理。在否定的状态下,也就是在不起涟漪的静止的状态下,女子的心扉是怎样的呢?接下来,诗人一连用了三个比喻,“寂寞的城”、“向晚的街道”、“紧掩的窗扉”正是否定状态下女子的心,这些冷意象的纷纷出现,暗示了漫长等待中的凄凉与空虚。另外还用了四个隐喻:“东风”、“蛩音”喻指“所等的人”,“柳絮”、“春帷”喻指“等待中的人”,这些意象是暖色调的,恰与冷色构成对比。 终于,“达达的马蹄”划破了漫长的寂静,刹那间,东风来了,柳絮飞了;城也不寂寞了,街道也不向晚了;蛩音响起来了,窗扉从此被打开。这些纷纷的意象也在这刹那间一反常态,由静而动,由寂寞而热闹,诗人虽然没有直接宣示,却通过这“达达的马蹄”声而来。然而,从窗扉望去,那“达达的马蹄”声却渐行渐远,女主人公自作多情了,“多情却被无情恼”,于是,她又紧掩了窗扉,一个人在更漫长的清冷中等待下去,她的笑容如莲花般瞬间绽开又凋落。她“小小的”温柔的多愁善感的心,此刻能够经受住意外的打击么?这一目了然的错误,是在拷问她守望的真诚和凄苦的耐心吗?这瞬间的希冀与快乐,如流星划破寂寞夜空的一闪,如昙花灿烂般的一现,如海市蜃楼般的那么一晃,这希望来得突然,去得突然,并非悄无声息,是随着“达达的”的声音来的,也是随着“达达的”的声音去的。因此,这“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却是错误的。这错误不需要寻找原因,也不需要总结教训,我的分析也纯属多余,它是人生的必然,又是必然中的偶然。这是一首现代闺怨诗,虽是现代人以现代的语言写出的抒情诗,反映的却是怨妇情结的古典心境。这让我又想起温庭筠的《梦江南》:“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这里“过尽千帆皆不是”乃漫长的凄凉,这里女主人公是可见的,“独倚”又“肠断”,而“达达的马蹄”虽瞬间的凄凉,瞬间的心动反归于漫漫的平淡,不见思妇,只见“小小的窗扉紧掩”,给人的想象空间极大。“莫作商人妇,金钗当卜钱。朝朝江口望,错认几人船”与《错误》同样错认了归人,前者因屡次错认而心归于平淡,后者仅有一次伤心不已。金昌绪的“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乃梦中沉醉与期待,而《错误》乃清醒的期待与短暂的沉醉。人是活在情感中的,世上多的是痴男怨女,人执著了才会痴,才会怨。而这份执著的等待,对古典的心境的向往,却是现代社会一般人所不愿坚守的,心灵的渴望与内在的分享不再那么怦然心动了,因为人心太浮躁,什么事情都太容易实现,等待似乎没有那么必要了。我想,没有了期待,或者仅有物质主义的期待,灵与肉极容易脱节,人活着究竟还有怎样的意义!这或许是现代人精神困惑的原因之一吧。

回答3:

好猖獗的复制党……《错误》我高中时候学过,它首先是一首闺怨诗,但同时也可以看做是一首哲理诗个人感觉作者是化自温庭筠的《梦江南》,读诗先读人,当你了解到主人公的黯然销魂,那么最正确的,就是你自己的解释。情诗的欣赏是很不讲理的,一切看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