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常将杨修之死归之于“忌才”,当年罗贯中也坚信不疑,还拿出杨修善于通过“猜谜”、“射覆”道破曹操心事作为例证。这其实是很奇怪的,被曹操压根儿瞧不起的祢衡视做“小儿”的杨德祖,即就才华而论,在当时也难称翘楚,建安七子中既没有杨修的名号,后世昭明太子萧统收罗宏富的《文选》,也仅收录了他一封致临淄侯曹植的简札(该信起句与末句都是“修死罪死罪!”),曹操对才华数倍于杨修的王粲全无忌惮,风发一时的建安七子事实上都曾为曹操所重用,缘何唯独对杨修别有所忌,必欲杀之而后快呢? 按杨修本司徒杨彪的公子,弘农杨氏,在江湖上的声名也是仅次于汝南袁氏的,曹操虽于杨彪颇为不敬,一度还曾把他收付牢狱,许因投鼠忌器,怕堵塞天下英雄之路,曹操终于没有对杨彪动手,自毁令名,孔融之劝,也不过是卖个面子,达到一鸡两吃之效罢了。再者,曹操乃天下雄才,杨修乃世家秀才,说雄才会嫉妒秀才,就像说雄鹰嫉妒山鸡一样难以理喻,何况,即以文学而论,曹操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巍巍成就,又岂是成百上千个杨修所能倚多为胜的。 当然,心理问题不适合用算术的加加减减来解答,我的答案是:虽然杨修肯定曾多次惹曹操不快,曹操杀杨修主要还是出于顾忌自己身后的安宁。由于袁绍与刘表在处理继承权问题上都留下了致命的祸患,心有余悸的曹操为避免死后发生同样的悲剧,便决定削弱曹植的力量,剿除他的党羽。杨修之死,正在于他与曹植过从甚密,在于曹植因擅走司马门一事而突然在曹操面前的失宠。
曹操嫉贤妒能吗?他确实直接间接除掉了孔融蔡邕许攸祢衡包括杨修,但他是个政治家他有大局观,很多看似出于私心的行为是有利益考量在里面的,我想如果曹操当真心胸狭窄,如程昱二荀以及一班厉害的武将也不会效于其帐中麾下。其实曹操还是非常有容人之量的,我们且撇开本以尊刘为立场的《三国演义》,曹操在处理陈琳行为上就很大度,还有对待关羽,曹操的爱才表现无疑。 至于同志作为反方,后半句是值得一说的,他之所以杀杨修,不是心理不平衡,而是避免立嗣继承一事上的政治斗争,明李贽就是持这个观点的,也许杨修作为一个主簿,似乎没有看上去的多大危害,但在东汉末年一个士族掌秉的年代,杨家几代位列三公堪比袁家,这样的地位意味着巨大的政治基础,所以曹操为避免无畏的争夺,也许当时的格局已决定曹植没有机会,乱世无英雄,更无明君(想想崇祯),故而他选择除去后患。
如果说刘备孙权和曹操那个最爱将我敢说曹操就凭知人善用这一点刘备和孙权都比不上曹操杨修的死只能说他太自以为事了就像有一回曹操带曹植去打猎曹操本来想问曹植问题的但杨修事先把答案写在纸上可碰巧那天刮风那些答案被曹操发现了。本来曹操很喜欢曹植的还想立曹植为世子的但从那以后曹操就不再关心曹植了在脾气好的君主也不能让挑拨他们父子关系的人活着
杨修太张狂了。就算能力强。也不要太炫耀,所以自取灭亡
杨修恃才放旷,遭到杀身之祸他只是为了表现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