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数学教学中落实新课程标准

2024-11-08 07:40:52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传统的数学教学,往往是教师认真地讲,学生专注地听,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淡薄,对教师具有很强的依赖性。传统的学习方式过分突出和强调接受与掌握,冷落并忽视了学生发现与探究的过程,从而导致了对学生认识过程的极端处理,学生仅仅是接受书本知识,学生的学习成了纯粹被动接受的记忆过程。这种学习方式会窒息人的思维和智力,摧残人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新颁布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仅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其职责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实践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基本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从而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可见,要真正贯彻落实新的课程标准就迫切需要实行教学活动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换。 1.加强诱导,实现传统讲解型到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型的转换 以往的教学活动,教师往往习惯于依照教科书上的说明进行所谓的“权威性”讲解,实行“标准答案式教学”,这对学生的思维发展极其不利,过多的“规范及权威”很大程度上会禁锢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形成僵化的思维模式。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学是人类的一种固有的活动,是主体为达到某种目的而进行一系列变革客体的过程。数学不是教出来的,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不应只是学生被动地吸收课本上现成的结论,而是学生亲自参与的一个充满丰富生动思维的实践活动,经历一个主动实践和创新的过程。具体地说即学生从“数学现实”出发,在教师引导帮助下自己动手动脑,参与演练运算;学会用观察、模仿、实验猜想等手段收集数学材料,获得学习体验,并作类比分析、归纳总结,渐渐形成自己的数学知识,即靠学生自主探索研究出来的。因此,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在数学教学中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为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状态,促使其主动的学习,可以在教学中实行了“巧导精练”的尝试。即通过设置情境,促使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的教学尝试。对于许多数学问题,教师不是过早地给出答案,而是“把球踢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讨论,并学会在争论与探讨中发表自己的见解,寻找正确的答案。另外还可运用反例论证法,让学生在分析比较中享受探索的乐趣。 如:“等边对等角”是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以前教这条性质定理,为不耗费过多的时间,按时完成教学任务,教师一般是根据命题,画出图形,然后引导学生构造出全等三角形进行证明。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为此我们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出等腰三角形与不等边三角形的模型,并用量角器或对折法进行度量、比较,使学生获得第一手感性材料,通过比较猜想、再寻求作辅助线构连全等三角形。这样,虽然时间上会拖得长一些,但学生的收获会大得多。 实践证明,通过知识发现过程,多方诱导,让学生勤于思考亲自动手,勇于探究实践,学生就会学得更主动更有趣。同时,对于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也更有帮助。 2. 启迪思维,提倡学生数学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背景与家庭环境,这种特定的生活和社会文化氛围,可导致不同的学生产生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因此,教师应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允许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并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见解,从而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因而,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解决问题策略和算法的多样化,并允许存在不唯一的答案,这样既“省力又见效”。而传统的数学教学方式惯于把成人的思维方法模式强加给学生,只让学生学会用一种解法去解决某一问题,人为地扼杀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然而若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实践中学习解决数学问题策略和算法多样化就是一件非常自然的事情。对此,《数学课程标准》强调,“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数学课程标准》特别是作为具体的教法建议,更从这样的角度突出强调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因此,根据教材特点,可以先给学生提供必要的感性材料,让他们通过观察讨论分析,动手操作等多种形式去主动积极地探索,再启迪他们用不同的思维方法,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寻求一题多解,从而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 3. 强调合作,实现权威的讲授形式到合作交流形式的转化 数学教学是数学教学的双边活动,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故教师应该重视对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力求在课堂中形成一种“研究问题”的气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倡导学生积极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数学课程标准》将学生的合作与交流分别隶属于解决问题和情感与态度这两项重要的目标中。如在解决问题目标中指出“在解决问题中,有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体会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在情感与态度的目标中提出“要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借助于数学方法来解决,并可以借助于数学语言来表达和交流,认识到数学是解决实际问题和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能从交流中获益。” 例如:在上“线段中点的作法中”,把全班分成几个小组,为保证各小组间的平衡,每小组选一个组长,讨论时要求小组中的每个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大家发表个人的观点讨论。小问题小组里解决,大问题由组长代表本组提出,在班上由其他小组的学生或教师来指导解决。这样课堂上讨论气氛热烈,学生成了主角,小组内部学生团结合作,各个小组之间互相竞争,有的学生按照课本上的介绍的方法:①利用先度量再计算的方法,找出线段的中点;②利用尺轨作法;③有的平时学习不够好的学生反而用游戏法,他们用截一段与所作线等长的纸条,然后把纸条对折,找出中点,然后在图上画出中点; ④有的同学用白纸描印出所作线段,然后对折,再利用对称性找出中点。最后有部分学生提出第二种方法作图的科学依据是什么?这时,教师在肯定学生主动探究的前提下,还应做到不失时机的点拨。这种师生互动平等对话的数学教学正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师要抛弃“我在给学生上课”的观点,形成“我与学生一起上课”的氛围,转变角色,成为学生全面和谐发展,自主性发展,个性发展的促进者。只要唤醒学生的表达欲望,给予他们自由表达的空间,数学课堂就会出现一个美丽新奇,富有灵性的世界。 4.注重探究过程的反思,获取解决问题的方法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必将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要求教师不断摸索、尝试、实践、总结规律,教学反思就十分必要。主要表现在: 课堂设计的反思,具体实施的反思,教学得失的反思。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也必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反思,改变传统教学中仅由教师归纳总结重难点知识,而忽略学生自身反思和体验的状况。教师可提出如“探究过程给你什么启示?你是如何学习这节课的,怎样得出这条规律的?对于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何感想?”等问题。这些开放性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但学生的回答能体现出他们的个性和思考方式,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从反思中获取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仅仅只是结果。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对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教师的教者角色及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应有大的改变,教师单一的“解惑”已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学习要求,学生单纯被动地听讲和孤立的埋头作业已适应不了时代的发展,作为实施课程标准改革的数学教师,应积极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各种机会,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亲自实践与合作交流的氛围中认识数学,掌握数学的核心内容,并通过数学学习,促进学生对其他学科的学习,并指导他们直接运用数学知识去积极参与各项数学实践活动。

回答2:

传统的数学教学,往往是教师认真地讲,学生专注地听,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淡薄,对教师具有很强的依赖性。传统的学习方式过分突出和强调接受与掌握,冷落并忽视了学生发现与探究的过程,从而导致了对学生认识过程的极端处理,学生仅仅是接受书本知识,学生的学习成了纯粹被动接受的记忆过程。这种学习方式会窒息人的思维和智力,摧残人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新颁布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仅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其职责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实践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基本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从而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可见,要真正贯彻落实新的课程标准就迫切需要实行教学活动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换。
1.加强诱导,实现传统讲解型到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型的转换 以往的教学活动,教师往往习惯于依照教科书上的说明进行所谓的“权威性”讲解,实行“标准答案式教学”,这对学生的思维发展极其不利,过多的“规范及权威”很大程度上会禁锢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形成僵化的思维模式。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学是人类的一种固有的活动,是主体为达到某种目的而进行一系列变革客体的过程。数学不是教出来的,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不应只是学生被动地吸收课本上现成的结论,而是学生亲自参与的一个充满丰富生动思维的实践活动,经历一个主动实践和创新的过程。具体地说即学生从“数学现实”出发,在教师引导帮助下自己动手动脑,参与演练运算;学会用观察、模仿、实验猜想等手段收集数学材料,获得学习体验,并作类比分析、归纳总结,渐渐形成自己的数学知识,即靠学生自主探索研究出来的。因此,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在数学教学中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为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状态,促使其主动的学习,可以在教学中实行了“巧导精练”的尝试。即通过设置情境,促使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的教学尝试。对于许多数学问题,教师不是过早地给出答案,而是“把球踢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讨论,并学会在争论与探讨中发表自己的见解,寻找正确的答案。另外还可运用反例论证法,让学生在分析比较中享受探索的乐趣。 如:“等边对等角”是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以前教这条性质定理,为不耗费过多的时间,按时完成教学任务,教师一般是根据命题,画出图形,然后引导学生构造出全等三角形进行证明。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为此我们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出等腰三角形与不等边三角形的模型,并用量角器或对折法进行度量、比较,使学生获得第一手感性材料,通过比较猜想、再寻求作辅助线构连全等三角形。这样,虽然时间上会拖得长一些,但学生的收获会大得多。 实践证明,通过知识发现过程,多方诱导,让学生勤于思考亲自动手,勇于探究实践,学生就会学得更主动更有趣。同时,对于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也更有帮助。
2. 启迪思维,提倡学生数学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背景与家庭环境,这种特定的生活和社会文化氛围,可导致不同的学生产生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因此,教师应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允许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并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见解,从而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因而,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解决问题策略和算法的多样化,并允许存在不唯一的答案,这样既“省力又见效”。而传统的数学教学方式惯于把成人的思维方法模式强加给学生,只让学生学会用一种解法去解决某一问题,人为地扼杀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然而若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实践中学习解决数学问题策略和算法多样化就是一件非常自然的事情。对此,《数学课程标准》强调,“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数学课程标准》特别是作为具体的教法建议,更从这样的角度突出强调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因此,根据教材特点,可以先给学生提供必要的感性材料,让他们通过观察讨论分析,动手操作等多种形式去主动积极地探索,再启迪他们用不同的思维方法,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寻求一题多解,从而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
3. 强调合作,实现权威的讲授形式到合作交流形式的转化 数学教学是数学教学的双边活动,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故教师应该重视对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力求在课堂中形成一种“研究问题”的气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倡导学生积极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数学课程标准》将学生的合作与交流分别隶属于解决问题和情感与态度这两项重要的目标中。如在解决问题目标中指出“在解决问题中,有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体会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在情感与态度的目标中提出“要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借助于数学方法来解决,并可以借助于数学语言来表达和交流,认识到数学是解决实际问题和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能从交流中获益。” 例如:在上“线段中点的作法中”,把全班分成几个小组,为保证各小组间的平衡,每小组选一个组长,讨论时要求小组中的每个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大家发表个人的观点讨论。小问题小组里解决,大问题由组长代表本组提出,在班上由其他小组的学生或教师来指导解决。这样课堂上讨论气氛热烈,学生成了主角,小组内部学生团结合作,各个小组之间互相竞争,有的学生按照课本上的介绍的方法:
①利用先度量再计算的方法,找出线段的中点;
②利用尺轨作法;
③有的平时学习不够好的学生反而用游戏法,他们用截一段与所作线等长的纸条,然后把纸条对折,找出中点,然后在图上画出中点;
④有的同学用白纸描印出所作线段,然后对折,再利用对称性找出中点。最后有部分学生提出第二种方法作图的科学依据是什么?这时,教师在肯定学生主动探究的前提下,还应做到不失时机的点拨。这种师生互动平等对话的数学教学正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师要抛弃“我在给学生上课”的观点,形成“我与学生一起上课”的氛围,转变角色,成为学生全面和谐发展,自主性发展,个性发展的促进者。只要唤醒学生的表达欲望,给予他们自由表达的空间,数学课堂就会出现一个美丽新奇,富有灵性的世界。
4.注重探究过程的反思,获取解决问题的方法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必将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要求教师不断摸索、尝试、实践、总结规律,教学反思就十分必要。主要表现在: 课堂设计的反思,具体实施的反思,教学得失的反思。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也必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反思,改变传统教学中仅由教师归纳总结重难点知识,而忽略学生自身反思和体验的状况。教师可提出如“探究过程给你什么启示?你是如何学习这节课的,怎样得出这条规律的?对于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何感想?”等问题。这些开放性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但学生的回答能体现出他们的个性和思考方式,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从反思中获取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仅仅只是结果。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对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教师的教者角色及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应有大的改变,教师单一的“解惑”已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学习要求,学生单纯被动地听讲和孤立的埋头作业已适应不了时代的发展,作为实施课程标准改革的数学教师,应积极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各种机会,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亲自实践与合作交流的氛围中认识数学,掌握数学的核心内容,并通过数学学习,促进学生对其他学科的学习,并指导他们直接运用数学知识去积极参与各项数学实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