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声韵平仄 ……写诗词的时候,根据音乐的旋律配以文字,所以首先要了解文字的音乐性,就是声韵知识。声韵知识说复杂不复杂,在古代这属于相当小学阶段的知识;说复杂也复杂,因为用普通话讲就有点困难,也是清朝以后诗词数量下降的原因。 关于诗词有关的声韵知识,由关系轻到重包括声韵调。 声母影响音高,依次由低到高是: 全浊:古汉语的全浊音唯在吴方言中得到保留,在普通话和粤语等方 言中平声归入次清,仄声归全清;客家话均归入全清。 指吴语中声母。 次浊:普通话的(m,n,l,r),及吴语 声母。 填写诗词时候要注意高低音错开。有时双声也是修饰手法。 韵母分: 阴韵,即开尾韵。阴韵显柔和。阳韵诗词多委婉。 阳韵,即鼻尾韵。古汉语和粤方言中-m,-n,-ng三种韵尾。普通话-m归入-n,吴语合为一种,指[?],客家话和闽方言-p,-t,-k,-q[?]四种韵尾。 入声短促。促韵诗词多铿锵。 声调分平上去入四声,又分阴阳两套,实际八声。比如,绍兴等吴方言是八声,基本是古汉语的面貌,上海话特殊,上去声不分。粤语中阴入分长短共九声。普通话中阴平、阳平保留,部分上声(浊上声)归去声,入声分派它声,是其缺陷。其中,阳入声,声母是全浊的,归入阳平;声母是次浊的归入去声;阴入声在有些北方方言点里是有规律的,但是在北京话里是乱派的。 平声可以拖长音,其余不能,皆仄声。上去声是通押韵的,入声一般比其他声调短一半,韵母也不同,所以不与上去通押。不少词格规定用入声,如<满江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