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荣八耻的科学意义?

2025-02-25 12:17:00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从“荣耻观”看管束官员的道德力量
“以德治国”自封建王朝诞生以来就被历代君王作为在文治武功之上的安帮抚民的舆论工具,并且无时无刻地发挥着大大小小的作用。因此,我从来都不怀疑中国缺乏道德力量的约束,更相信中国悠悠五千年传统道德的魅力至今仍发扬光大。在中国农历犬年之春,“八荣八耻”的提出并被框定为一种意识形态的“荣耻观”,在上世纪推行相当一段时间的“五讲四美三热爱”之后,在继这个盛行“主义、思想、理论和代表”的文明国度里,又“忽如一夜春风至,千树万树梨花开”,“以XX为荣,以XX为耻”顿成国人在工作、学习中交谈的流行话语,同时也成了平民百姓茶余饭后的口头谈资,“荣耻观”骤热,仿佛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下子回到身边,人人“知荣知耻”了。

在这种“荣耻观”大热之际,网上或社会上的诸多评议言论多有意地把背负“荣耻”责任指向大大小小的官员,盖因时下官员被中国民间调侃为“无官不贪”之不良风气所至。也的确,不知“荣耻”的或明知“荣耻”的官员,在他们身上很难让百姓发现优良的官品和优秀的官德,他们年复一年的“前腐后继”的大无畏风范让国民麻木甚至麻醉了心灵。按理说,能在百姓之上的官员,无论学识、水平和品行,也应在百姓之上,“以XX为荣,以XX为耻”自然不会不明白不懂得不珍惜。即便退一万步来说,《三字经》开篇有言:“人之初,性本善”,自从娘肚子出来,做父母的等等长辈就先于学校而教之向善从善远恶弃恶,“荣耻观”早在启蒙教育之时就已浸入大脑深入人心。更兼十多年来中规中矩的国民教育与无时不有的政治思想品德教育,难道就培养不出官员们的“荣耻观”或“荣耻意识”来吗?

想起古人推崇的“慎独”来。“慎独”作为一种行为,是建立在无人监督而只靠道德良心来约束自己行为的一种积极人生态度,尤其对于“造福一方”的为官者,何可为何不可为,真真实实明明白白。这也是中国几千年来统治者推行在制度之外的一种自我管理方式,期望藉助无处不在的道德力量来管束官员,比如“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平生不做亏心事,半夜敲门心不惊”、“手莫伸,伸手被捉”等等。诚然,这种道德的普遍约束力是需要通过高尚道德情操的人才能实现或说达到效果,因而不难发现道德力量虽无处不在却又是无比软弱的,只要官员们在“真道德”与“伪道德”之间逾越一步,“慎独”便会土崩瓦解,官员的“贪婪、妄为、祸害”等人性劣质就会滋生暗长,直至兴风作浪、祸国殃民。

行文至此,我对时下报章铺天盖地为“荣耻观”叫好的大好形势非但不感到乐观,而且心感忧悲。本来人人早就皆有的“荣耻”观念一旦被概念化和政治化,“荣耻”就会演变成为一种“政治作秀”、一场“教育闹剧”。此其一。其二,“荣耻”当从官员做起从娃娃抓起,这句话听来不觉陌生,多年来各种意识形态领域里的运动无一不是从轰轰烈烈开始,至冷冷清清结束,非但没有转变人心、改变世风、廊清方向,反而让人更觉迷茫更感困惑。其三,许多通过国家颁布的法规、印在纸上的文件和贴在墙上的制度都无法干预和约束官员“膨胀的权力”和“膨胀的欲望”,幻想以传统道德为主体的“荣耻观”来管束官员,或者以此激发官员“慎独”的能量,我看是“哎呀,难!难!难!”

其实,中国是不缺少道德标杆,缺少的是好制度的设计和执行。

附“八荣八耻”: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