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又名为道学,两宋时期产生的主要哲学流派。理学是中国古代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其影响至深至巨。理学的天理是道德神学,同时成为儒家神权和王权的合法性依据。
理学以儒家学说为中心,兼容佛道两家的哲学理论,论证了封建纲常名教的合理性和永恒性,至南宋末期 被采纳为官方哲学。理学的出现对后世政治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理学流派纷纭复杂,北宋中期有周敦颐的濂学、邵雍的象数学、张载的关学、二程的洛学、司马光的朔学,胡安国、胡宏、与张栻的湖湘学派。南宋时有朱熹的闽学、陆九渊兄弟的江西之学。元朝时有吴澄、许衡、刘因、郝经、姚枢,廉希宪,张文谦,刘秉忠、赵汸、汪克宽、华幼武、吴海、戴良、李祁、张宪、梁寅、颜瑜等等。明中期则有王守仁的阳明学等等。
尽管这些学派具有不同的理论体系和特点,但按其基本观点和影响来分,主要有两大派别,二程、朱熹为代表的程朱理学;陆九渊、王守仁为代表的陆王心学。
理学家是专门研究“理”的儒家学派。
四书的《大学》开头有一段:
大学之道 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於至善。......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在这段文章里,作者认为,要使天下太平的根本就是“格物致知”。翻译成现在的白话就是:考察客观事物得到普遍规律。或者说:由具体的实践总结出抽象的理论。
宋朝时期的儒家,认为这就是儒家的真谛,于是着重研究由具体实践总结出的抽象的“理”。因此,又被称为理学家。
其实,把理学家与现代科学家对比,发现,他们初衷都提出了研究客观实际,以从中得到一个规律,但理学家在研究客观实际中,并没有下多少工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