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者推崇名人和权威的心理,在消费形态上,多表现为决策的情感成分远远超过理智的成分。这种对权威的推崇往往导致消费者对权威所消费产品无理由的选用,并且进而把消费对象人格化,从而达成产品的畅销。现实中,营销对消费者推崇权威心理的利用,也比较多见。比如,利用人们对名人或者明星的推崇,所以大量的商家在找明星代言、做广告;如许多产品在广告宣传中宣传多少院士、多少专家、多少博士的潜心研究;在终端销售中,经常选择名人出席一些活动或放大名人的宣传效应,或者是有效利用一些行业权威与意见领袖。
情景再现1
几乎每一个买过牙膏的人都知道有个叫“全国牙防组”的机构,经过这个机构认证过的牙膏似乎是质量的保证。但是,有几个人知道全国牙防组只有两个人两张办公桌呢。
进行牙膏认证的机构共有4家,分别是全国牙防组、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华口腔医学会和中华预防医学会。虽然他们认证的牙膏品种五花八门,但认证词却大同小异,都是很笼统地称能"防龋防蛀、促进口腔健康"等 。
南京市民陈先生用过一款牙膏之后,称这种中草药牙膏根本不像包装上所说的能够"帮助远离上火困扰",用了很久嘴里还三天两头地上火。因此陈先生怀疑牙膏包装上一些"权威机构"的认证或推荐有"水分"。在随后的调查中发现,牙膏"功效"的认证目前还没有统一标准,各家属于民间团体性质的认证机构根据自己的标准各自为政,其中利益驱动的影子十分浓重,也就是说,这些机构并不具备所谓“权威”的认证资格,而仅仅是具有商业目的的民间组织而已。
诡计揭秘1
这些所谓权威机构存在的意义何在呢?某大型日化公司的公共关系部一位工作人员揭开了这个谜底,"可以促进产品的销售。功效由厂家说,消费者不会相信,而有认证机构说了就不一样。"另一位牙膏厂家知情人士称:这4家机构虽是民间团体,但都冠以"全国、中华"等头衔,带有很浓的官方色彩。消费者潜意识里对于这些机构具有习惯性的高信任度。" 我们看中的是这些机构的官方背景,可以借此来吸引消费者,推动产品的销售,为我们带来巨大的利润。认证的费用跟认证给厂家带来的利润相比,是小巫见大巫了。"南京新街口的一家超市的销售人员就告诉记者,有认证的牙膏比没有认证的牙膏好卖。超市平时进货中,认证的牙膏要比没有认证的牙膏数量多好几倍。 情景再现2
某酒楼的招牌菜福寿螺导致顾客集体食物中毒入院治疗,事后该酒楼表示曾该事件是由某名师出版的菜谱引发的。事发后菜谱的可靠程度也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该酒楼认为其“福寿螺”菜品加热时间不够,是受了该菜谱的误导。
事件后,某杂志记者走访了北京图书大厦。在现场记者看到,在图书大厦美食烹饪图书专区就有超过千种的菜谱在销售。
一位今天特意来选购烤箱菜谱的刘女士拿着几本菜谱边犹豫边对记者说:“来买菜谱,就是为了尝个新鲜,没考虑过这是谁写的,能出成书应该错不了吧!”
记者随机采访了100名在美食烹饪图书专区看菜谱的读者,超过90%的读者均表示,这些书里的内容是哪来的很少想过。并且对那些编者级别越高、头衔越多的书,买时心理越觉得塌实。
诡计揭秘2
中国烹饪协会副秘书长边疆表示,国家除了规定了禁用食材,其他关于菜谱菜品的搭配等并没有相关的规定,也没有专门的机构对其进行鉴定。
边疆说,中国菜的制作过程不是严格的工艺、工业流程,调料必须分毫不差才能做成,它是具有很大随机性和不可复制性的,所以菜谱只是一个参考资料,不是百分之百正确的东西,也不是只有分毫不差地使用文中所提及的原料才能做出菜肴。
针对目前菜谱市场的情况,边疆强调,菜谱只是参考,不是万金油。比如,照着菜谱做菜,做出来味道不好,下次再使用的时候就应该灵活掌握菜谱的使用方法,不要再在自己身上挑刺。
情景再现3
商家傍央视吸引消费者 在很多消费者的心目中,“央视上榜品牌”让人觉得安全可靠。于是,长春市一些出售小家电产品的商家便打起了这个主意。日前,记者对部分商家进行了暗访。在一个家电卖场,销售人员指着柜台上出售的小霸王电磁炉表示:“这是央视上榜品牌”。在亚泰大街附近的一家卖场,小霸王展区入口处放着一个明显广告灯箱,除了产品宣传语外,在灯箱右上角赫然印着“CCTV中央电视台上榜品牌”字样。销售人员介绍说:“我们在央视打过广告。”在央视登过广告就是“央视上榜品牌”了?而据记者了解,中央电视台早在2006年就声明不允许任何企业使用“央视上榜品牌”等宣传字样。 针对长春部分商家利用“央视上榜品牌”进行宣传和销售的行为,中央电视台广告部一位负责人表示,中央电视台从来没有搞过类似“央视上榜品牌”的评选活动。针对此类现象,中央电视台广告部也于2006年3月发表过相关声明表示,“中央电视台广告部从未向任何一家企业颁发过‘央视上榜品牌’的称号或证书,上述企业行为从未得到过中央电视台的许可和承认,望广大的消费者不要受到错误的引导。”
诡计揭秘3
商家以“央视上榜品牌”为自己的商品进行包装,毫无疑问是想借中央电视台的社会认同度,达到宣传自身品牌的目的。由于我国目前还没有出台相关法规,所以商家的这种做法是在打擦边球,有欺骗消费者的嫌疑。“商家这么做,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也非常看重品牌效应,但是又没有足够的资金来支持在媒体上进行广告宣传,所以采用了这种既省钱宣传效果又好的方法。”丁肇勇表示,商家使用含糊概念的手段,使消费者对该品牌产生认同感,有欺骗消费者的嫌疑。吉林省消费者协会提醒广大消费者:购买家电产品不能光看广告,要理性消费。
诡计分析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与腾讯网新闻中心、新浪网新闻中心一起,就产品认证等问题实施了一项民意调查。在参加调查的1786人中,54.1%的被访者承认,自己“在购买食品、日用品或家用电器时,会选择带有认证标志的产品”。
消费者去超市或商场购物时,很多都会留意自己需要的商品上是否有认证标志。“现在差不多每个商品上都有五花八门的认证标志,不是这个协会,就是那个指导委员会。既然大多数都有,那没有的一定是质量不过关。”但是,是不是只要有了某个认证标志,商品质量就一定有保证。
调查显示,44.0%的人认为认证标志“有总比没有好”,但同时也有59.5%的人觉得,“‘认证’已经成了企业的促销手段”。据新华社的消息,目前,无论是中国认证机构颁发的认证证书数量,还是国内企业获取的证书数量,都位列全球第一。截至目前,作为中国规模和实力最大的认证机构之一的中国质量认证中心(CQC),已累计颁发有效3C认证(对涉及人类健康和安全、动植物生命和健康,以及环境保护与公共安全的产品,实施的强制性认证——编者注)证书近14万张、各类管理体系认证有效证书3万多张。
一位业内人士认为,表面上看,认证是企业提升产品质量的手段,实质上却是市场诚信危机下的无奈之举。目前,中国的认证已经发展到泛滥的地步,认证机构良莠不齐。一些假冒伪劣产品,更是靠着个别“左手交钱、右手盖章”的问题认证,得以招摇过市。这样的认证能让公众相信吗?
消费指南:
光环和宣传将平凡打造成为权威,由此对市场公正造成伤害也就无法避免。在普通消费者看来,权威鲜明的认证图章,就意味着对于每一个产品的使用质量水平的认可。但事实上却是权威机构根本不对消费者承担任何责任,认证图章透露的信息充满了虚假和误导。 对于所谓的权威,尽信之,不如无之。辩证的看待,说到底,真正能够取信的无非还是产品本身,其他的,不过是外延罢了。睁亮自己的眼睛,莫被权威冲昏了头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