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黑土面积减少。据1958年开始的第一次全国土壤普查资料统计,吉林和黑龙江两省的黑土总面积约为1000万公顷,当时黑龙江的耕地约一半以上为黑土,吉林省的黑土面积虽相对较少一些,但黑土耕地面积约占全省耕地的10%以上。据1990年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统计,吉林和黑龙江两省的黑土总面积为592万公顷,比建国初期减少了约400万公顷
(2).黑土层变薄。自然黑土腐殖质层的厚度一般在30-7Ocm,深的可达100cm以上,腐殖质层小于3Ocm者比较少见。但在目前,由于多年的耕种和土壤侵蚀,黑土层正逐渐变薄。黑土的侵蚀主要是水蚀和风蚀。由于黑土的腐殖质含量高,土质疏松,加之毁林开荒、毁草开荒等不合理开发利用,使一些坡耕地水土流失严重,造成大面积的秃山荒岭。因水土流失,黑土层每年减少0.4-0.5cm,而每生成1厘米黑土需要200到400年的时间。一些地方的黑土层己由开垦初期的60-7Ocm减少到目前的20-3Ocm。土壤侵蚀的结果使黑土逐渐向黄土的方向演化。
(3).土壤养分减少、肥力下降。在少投入多产出的思想支配下,由于采用广种薄收的掠夺式经营,从而使土壤养分平衡失调,黑土中有机质含量减少,土壤肥力逐渐下降。1958年黑土中的有机质在4%-6%,高的则达8%以上;到1990年,黑土中有机质的含量下降到3%-5%,水土流失严重的地方已经达到2%以下。据近20年定位观测资料,黑土耕种层中有机质含量的下降速度约为每年0.01%。随着黑土中有机质含量的减少,养分贮量和保肥性能也相应下降,造成作物单产低,总产量不稳定,农作物的品质也因土壤地力的减返而下降。
(4).黑土理化性状日趋恶化。随着开垦年限的增加和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减少,土壤的物理性状也发生明显的变化,土壤容重增加,保水、保肥、通气性能下降,土壤日趋板结,可耕性越来越差,抗御旱涝能功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