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氧和臭氧层空洞
地球周围的大气,按其高度可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和散逸层。臭氧(0 3 )是氧气(O 2 )的一种同素异形体,在大气中含量甚微。其浓度因海拔高度而异。臭氧分子是平流层大气的最关键的组成成分,其厚度约为10~15公里,浓度峰值在离地面20~25公里高度处。一般就把平流层的这一部分成为臭氧层。近年来,科学观测发现臭氧层遭受破坏,在南极甚至出现臭氧层消失的现象,即所谓的臭氧层空洞。
平流层中臭氧的存在对于地球生物至关重要,因为它阻挡了高能量的紫外辐射到达地面。因此,有人形象地把臭氧层比喻为地球的“ 保护伞 ”,而把臭氧耗损比喻为“保护伞穿了孔”。
穿孔的保护伞
据美国字航局观测的资料表明,自1969年以来,全球除赤道以外,所有地区臭氧层中臭氧的含量减少了3%~5%,全球臭氧层都已受到损害。1985年英国科学家首先发现南极臭氧层己出现空洞。人们对南极臭氧层的考察证实,南极上空周期性地出现臭氧层空洞,南极中心地区上空臭氧含量比正常含量减少了65%,南极边缘地区减少了30%~40%。1989年,由美、英、挪和德的200名科学家组成的北极臭氧层考察队,进行为期6周的考察证实:北极虽尚未发现臭氧空洞,但臭氧层破坏严重,在北极上空造成臭氧损耗的高活性化学粒子 氧化氯 和 氧化溴 浓度比原先估计的高出50倍。美国宇航局的资料还表明,自1969年以来,横跨美国、加拿大、日本、中国、前苏联、西欧等国广阔地带的臭氧层已减少了3%。世界气象组织1995年在一份声明中说:“南极目前臭氧损耗严重的范围达1000万平方公里,与欧洲面积差不多,是1993年和1994年同时期臭氧空洞面积的2倍”。联合国世界气象组织说,南极上空臭氧变薄的速度是有记载以来最快的,达到每天损失1%,空洞的范围有如欧洲一样大小。
伞破屋漏生灵遭殃
阳光中的紫外辐射虽然只占太阳总发射能量的5%左右、但是它对于地球生命系统具有很大的伤害能力,并且能量越高,伤害越大。阳光紫外线辐射能量被平流层臭氧分子全部吸收,从而大大减弱了到达地面的强度。如果平流层中臭氧的含量减少,则地面受到辐射量增大,能破坏生物蛋白质和基因物质脱氧核糖核酸(DNA),造成细胞死亡,还可使人类 皮肤癌 发病率增高,伤害眼睛导致 白内障 和 失明 。臭氧层对太阳光中的紫外线有极强的吸收作用,能吸收高强度紫外线的99%,从而挡住了太阳紫外线对地球上人类和生物的伤害。臭氧层像一个巨大的过滤网,为地球上的生命提供了天然的 保护屏障 。如果没有臭氧层存在,所有紫外线全部到达地球表面的话,太阳光晒焦的速度将比夏季烈日下的晒焦速度快50倍。
臭氧层耗竭,太阳光中紫外线大量辐射地面。紫外辐射增强,对人类及其生存环境会造成极为不利的后果。有人估计,如果臭氧层中臭氧含量减少10%,地面不同地区的紫外线辐射将增加19%~22%,由此皮肤癌发病率将增加15%~25%。另据美国环境保护局估计,大气圈中臭氧含量每减少1%,皮肤癌患者增加10万人,患白内障和呼吸道疾病的人也将增多。紫外线辐射增强,对生物产生的影响和危害更令人不安。有人认为,它将打乱生态系统中复杂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导致一些主要生物 物种灭绝 。有人估计,它将使地球上2/3的农作物减产、导致 粮食危机 。紫外线辐射增强,还将导致全球 气候变暖 。
南极上空臭氧层空洞一分为二
智利麦哲伦大学南极臭氧层变化研究专家2002年通过观测惊奇地发现,南极上空臭氧层空洞今年已提前一分为二。在分成的两小块空洞中,一处仍在南极上空,面积正在缩小,而分离后移至南太平洋上空的另一处现已接近弥合。南极上空臭氧层空洞一分为二的现象往年一般发生在11月底,而2002年却比往年提前了两个多月。根据此间《三点钟报》28日援引麦哲伦大学专家们的分析,上述变化提前发生的原因可能是,该地区上空臭氧气流活动加剧,削弱了南极上空臭氧层空洞的旋涡,以至造成空洞提早分离。
智利麦哲伦大学臭氧和紫外线辐射研究室主任克劳迪奥·卡西克西亚说,目前南极上空臭氧层空洞覆盖地表的面积约有1800万平方公里,而空洞在去年同期所覆盖的地表面积却创历史新高,达到2800多万平方公里,超过墨西哥、加拿大和美国领土面积的总和。
臭氧层厚度用多布森单位表示,1个多布森单位是标准状态下千分之一厘米的臭氧层厚度,当臭氧层厚度低于220个多布森单位时,臭氧层便出现空洞。卡西克西亚说,他所领导的研究室最近连续通过高空气球对南极大气层臭氧厚度进行了探测,发现南极上空附近的臭氧指数在短期内已由160个多布森单位上升至目前的230个多布森单位。
他认为,由于南极上空臭氧层空洞提前一分为二并正在缩小,加上臭氧厚度趋于回升,智利等邻近地区的紫外线辐射强度在即将到来的南半球春季和夏季中可望减弱。也就是说,当地居民今年将可以比较安稳地度过紫外线辐射危害风险最高的春夏两季,因为臭氧层的最新变化为他们减少太阳紫外线的过量辐射设置了一道天然屏障。
空洞成因
臭氧层破坏的主要原因是人造化工制品 氯氟烃 和 哈龙 污染大气的结果。氯氟烃,即 氟里昂 (CFC)。应用于泡沫塑料、护发摩丝、灭火剂、杀虫剂、致冷剂的生产中。氯氟烃气体一经释放,就会慢慢上升到地球大气圈的臭氧层顶部。在那里,紫外线会把氯氟烃气体中的氯原子分解出来,氯原子再把臭氧中的一个氧分子夺去,使臭氧变成氧,从而使其丧失吸收紫外线的能力。在对流层顶部飞行的民航和军用飞机排出的 氧化氮 气体,也是破坏臭氧层的催化剂。农业无控制地使用化肥,会产生大量氧化氮,各种燃料的燃烧也会产生大量氧化氮,这些物质都是破坏臭氧层的因素,将对地球上的生物生存产生潜在的威胁。另一种用于灭火的化工制品叫 溴氟烷烃 (Halons, 哈龙 )。这种化学物质排入大气,进入平流层,也会使平流层的臭氧浓度减少,导致透过平流层的紫外线辐射量增加,危及人类与生态环境。
研究表明,哈龙在大气对流层中化学性质稳定不易分解,寿命可达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但它进入平流层后,受到强烈的紫外线的照射,会分解产生氯原子。氯原子可与臭氧分子作用生成氯氧基和氧分子,从而消耗掉臭氧。氯氧基能和大气中游离的氧原子作用,重又生成氯原子和氧分子,这样循环反应产生的氯原子,不断与臭氧分子作用。一个哈龙分子可以消耗成千上万个臭氧分子,从而使臭氧层受到耗损。
保护臭氧层
如何保护臭氧层,最方便有效的方法就是尽快停止生产和使用氯氟烃和哈龙。目前此类物质在全世界的消耗量,美国占28.6%,欧洲共同体占30.6%,日本占7%,前苏联和东欧占14%,发展中国家总量占14%,其中我国消费量尚不足2%。因此,保护臭氧层使人类健康免受危害,发达国家应尽更多义务。从人口意义上讲,臭氧层破坏,受害最多的是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我国。1985年8月,美国、前苏联、日本、加拿大等20多个国家签署了 《保护臭氧层国际公约》 ,并且目前有30多个国家批准了该公约的 《关于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协议书》 。该协议书规定签字国在本世纪末把氯氟烃使用量减少到1986年的一半。欧洲共同体12国已同意本世纪末完全停止使用氯氟烃。比利时、葡萄牙则宣布禁止生产。然而,在当今世界上,从冷冻机、冰箱、汽车到硬质薄膜、软垫家具,从计算机到灭火器,都离不开氯氟烃。因此,必须研究新的代用品和技术。这不仅是资金问题,而且涉及到有关工业结构的改变。第三世界国家对停止生产和使用氯氟烃仍持冷淡态度,人类对臭氧层的保护还将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当代的地球人为保护臭氧层而联合行动的时候到了!
臭氧层空洞有望修复
据科学家计算,平流层中的消耗臭氧物质总含量预计在2000年达到最高峰。如果所有其他因素(例如气候波动和火山爆发)不变,2001年的臭氧消耗水平(与1970年代观测到的水平相比)即将接近上限。 臭氧层将在今后50年内将缓慢复原。如果《蒙特利尔议定书》及其包括1997年《蒙特利尔修正案》在内的各修正案和调整案的现行规定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充分遵守,并假设所有其他因素(例如全球气候)保持不变,则平流层内消耗臭氧物质的含量预计将在2050年前后恢复到1980年以前的(即"无干扰的")水平。
大气中的臭氧含量仅一亿分之一,但在离地面20至30公里的平流层中,存在着臭氧层,其中臭氧的含量占这一高度空气总量的十万分之一。臭氧层的臭氧含量虽然极其微少,却具有非常强烈的吸收紫外线的功能,可以吸收太阳光紫外线中对生物有害的部分(UV-B)。由于臭氧层有效地挡住了来自太阳紫外线的侵袭,才使得人类和地球上各种生命能够存在、繁衍和发展。
1985年,英国科学家观测到南极上空出现臭氧层空洞,并证实其同氟利昂(CFCs)分解产生的氯原子有直接关系。这一消息震惊了全世界。到“1994年,南极上空的臭氧层破坏面积已达2400万平方公里,北半球上空的臭氧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薄,欧洲和北美上空的臭氧层平均减少了10%-15%,西伯利亚上空甚至减少了35%。科学家警告说,地球上臭氧层被破坏的程度远比一般人想象的要严重得多。
氟利昂等消耗臭氧物质是臭氧层破坏的元凶,氟利昂是本世纪20年代合成的,其化学性质稳定,不具有可燃性和毒性,被当作制冷剂、发泡剂和清洗剂,广泛用于家用电器、泡沫塑料、日用化学品、汽车、消防器材等领域。80年代后期,氟利昂的生产达到了高峰,产量达到了144万吨。在对氟利昂实行控制之前,全世界向大气中排放的氟利昂已达到了2000万吨。由于它们在大气中的平均寿命达数百年,所以排放的大部分仍留在大气层中,其中大部分仍然停留在对流层,一小部分升入平流层。在对流层相当稳定的氟利昂,在上升进入平流层后,在一定的气象条件下,会在强烈紫外线的作用下被分解,分解释放出的氯原子同臭氧会发生连锁反应,不断破坏臭氧分子。科学家估计一个氯原子可以破坏数万个臭氧分子。
控制臭氧层破坏的途径和政策
在现代经济中,氟利昂等物质应用非常广泛,要全面淘汰,必须首先找到氟利昂等的替代物质和替代技术。在特殊情况下需要使用,也应努力回收,尽可能重新利用。目前,世界上一些氟利昂的主要生产厂家参与开发研究了替代氟利昂的含氟替代物(含氢氯氟烃HCFC和含氢氟烷烃HCF等)及其合成方法,有可能用作发泡剂、制冷剂和清洗溶剂等,但这类替代物也损害臭氧层或产生温室效应。同时,也在开发研究非氟利昂类型的替代物质和方法,如水清洗技术、氨制冷技术等。
为了推动氟利昂替代物质和技术的开发和使用,逐步淘汰消耗臭氧层物质,许多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一类是传统的环境管制措施,如禁用、限制、配额和技术标准,井对违反规定实施严厉处罚。欧盟国家和一些经济转轨国家广泛采用了这类措施。一类是经济手段,如征收税费,资助替代物质和技术开发等。美国对生产和使用消耗臭氧层物质实行了征税和可交易许可证等措施。另外,许多国家的政府、企业和民间团体还发起了自愿行动,采用各种环境标志,鼓励生产者和消费者生产和使用不带有消耗臭氧层物质的材料和产品,其中绿色冰箱标志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
1985年,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推动下,制定了保护臭氧层的《维也纳公约》。1987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组织制定了《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对8种破坏臭氧层的物质(简称受控物质)提出了削减使用的时间要求。这项议定书得到了163个国家的批准。1990年、1992年和1995年,在伦敦、哥本哈根、维也纳召开的议定书缔约国会议上,对议定书又分别作了3次修改,扩大了受控物质的范围,现包括氟利昂(也称氟氯化碳CFC)、哈伦(CFCB)、四氯化碳(CCL4)、甲基氯仿(CH3CCl3)、氟氯烃(HCFC)和甲基溴(CH3Br)等,并提前了停止使用的时间。根据修改后的议定书的规定,发达国家到1994年1月停止使用哈伦,1996年1月停止使用氟利昂、四氯化碳、甲基氯仿;发展中国家到2010年全部停止使用氟利昂、哈伦、四氯化碳、甲基氯仿。中国于1992年加入了《蒙特利尔议定书》。
为了实施议定书的规定,1990年6月在伦敦召开的议定书缔约国第二次会议上,决定设立多边基金,对发展中国家淘汰有关物质提供资金援助和技术支持。1991年建立了临时多边基金,1994州年转为正式多边基金。到1995年底,多边基金共集资4.5亿美元,在发展中国家共安排了1100多个项目。
到1995年,经济发达国家已经停止使用大部分受控物质,但经济转轨国家没有按议定书要求削减受控物质的使用量。发展中国家按规定到2010年停止使用,受控物质使用量目前仍处于增长阶段。中国由于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家用电器、泡沫塑料、日用化学品、汽车、消防器材等产品都大幅度增长,受控物质使用量比1986年增长了一倍以上,成为世界上使用受控物质最多的国家之一。
从各项国际环境条约执行情况而言,这项议定书执行的是最好的。目前,向大气层排放的消耗臭氧屋物质已经逐年减少,从1994年起,对流层中消耗臭氧层物质浓度开始下降。预计到2000年,平流层中消耗臭氧层物质的浓度将达到最大限度,然后开始下降。但是,由于氟利昂相当稳定,可以存在50至100年,即使议定书完全得到履行,臭氧层的耗损也只能在2050年以后才有可能完全复原。另据1998年6月世界气象组织发表的研究报告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作出的预测,大约再过20年,人类才能看到臭氧层恢复的最初迹象,只有到21世纪中期臭氧层浓度才能达到本世纪60年代的水平。
第一次回答可获2分,答案被采纳可获得悬赏分和额外20分奖励。氟利昂和哈龙散发到空气中,进入大气候会破坏臭氧层,当把包围地球的臭氧层的某一区域破坏耗尽,就形成一个臭氧层空洞。目前在地球的北极地区上空就出现了一个臭氧层空洞。臭氧层能大量吸收太阳发射来的对生命有害的紫外线。如果出现臭氧空洞,大量对生命有害的紫外线就会射到地面,这些紫外线可造成农作物减产,可以引起森林生态系统的衰退;对海洋会使浮游动物受到危害,从而减少食物链中挤出食物的数量,使浅海里的贝类和鱼类幼体难以生存;照射到地面的紫外线增强还会引起用于建筑物、绘画、包装的聚合物老化,使其变硬、变脆,缩短使用寿命;对人类可造成白内障、皮肤癌增多,身体抵抗力下降等。
解决的办法是减少或停止使用氟利昂和哈龙。例如生产弹性海绵的发泡剂,生产空调、冰箱使用的制冷剂,用用去污剂、灭火剂和烟草加工时的烟丝膨胀剂等都对臭氧层勇破化作用,要减少对臭氧层的破坏,就要改用无氟制冷和用其他替代产品替代省柴冰箱,空调的制冷剂和灭火剂。